第176章 漕运大案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不把路给修通了,大明怎么走向富强?
朱天启既然下定了决心要整治漕运,那就晚动手不如早动手,现在动手还能趁着自己刚刚击败了建奴,威望正盛的时候,说不定遇到的阻力还能小一点!
不过既然涉及到了“饭碗”的问题,那就算是再害怕,朝中那些靠漕运吃饭的官员们也只能硬着头皮跳出来了,短短几天时间,便有几十封奏疏递来上来,然后徐光启便带着内阁阁臣,捧着这些奏疏来找朱天启了。
这漕运的事情,按理说是该户部管的,可是徐光启这个户部尚书可是朱天启的人,他自然是向着皇上说话了,皇上的决定他肯定是支持的。
反倒是钱谦益、钱龙锡和刘鸿训他们几个,脸上就已经写明了他们是来反对皇上搞海运的了。
其实朝廷之前也尝试搞过海运,毕竟若只是南北两京的运输,海运比起漕运来确实效率要更高一些。
但是朝廷一旦采用了海运作为南北运输的交通手段,则是抢了漕运的“买卖”,动了整个漕运体系的“蛋糕”,因而朝中百官自然是群起反对,阻碍海运的推行。
而后在朝廷尝试海运的过程中,偏偏还遇上了风浪,漂没了不少钱粮,故而更是让反对派们抓住了把柄,推行海运之事也便不了了之了。
如今这些反对推行海运的奏疏,无非也还是老生常谈,主要的反对理由还是说海上行船不安全,风险太高,容易发生意外,白白漂没了钱粮,得不偿失之类的!
可要说行船有风险,虽然内河比起海上来要安全一些,但同样也是存在风险的,而且即便漕运行船更安全一些,但是却要面临贪官污吏们的层次盘剥,这一层一层的皮拔下来,最后的损失说不定比海运遇难,沉船漂没的还要多呢!
因而朱天启对于对于这些拿“海运风险论”说事儿的奏疏,一概回复说:“海运运输,贵在其速,若是运输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即便冒险一些,漂没些钱粮财货也是值得的!”
钱谦益暂时想不到主意,便只好先拖延时间,每日审理不了几个犯官,还专门先挑着无关紧要的人审。
而现在,则是要跟漕运上的贪官污吏们算总账的时候了!
钱谦益摇着头摆了摆手,“没什么,只不过是有些醉酒,生出了些荒唐的想法罢了!”
钱谦益见朱由检没有反驳自己的观点,顿时感觉有戏,便直接开口回答:“以钱某的拙见,此案重在反腐,而非惩戒,所以我们也不必把这么多人都给逼死,抓几个典型,杀一儆百便可!”
朱由检虽然明知他在演戏,但也还是很配合地问道:“钱大人何故叹息啊?”
之前他派张国纪和孙元化南下应天府卖东西的时候,因为张国纪和孙元化为了保险起见,故意保持低调,隐瞒了身份,自称是京师富商,结果两人刚刚离京,便在河间府被漕运的人给扣住了,向他们索要买路钱。
钱谦益望着朱由检微微愣了片刻,似乎还有些犹豫,不过他最终还是开口了:“殿下,其实钱某身为刑部尚书,按理说我是不该有这种想法的,可是钱某眼看着这么多昔日的同僚,都沦为了阶下囚,这心里,实在是有些不是滋味儿啊!”
也正是经由此事,才让朱天启把整治漕运列入了自己的计划之中,因为当时他还没有经历整治漕运,便没有为此事去追究漕运,只是命锦衣卫要暗中开始调查漕运,把漕运存在的问题全部记录在案。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在朝为官,哪有身上一点儿污点找不出来的人?难道就非得一杆子全把人打死不可吗?要知道,不管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事情做得太过了,可是容易出问题的!”
如今每天明里暗里来找他求情的人络绎不绝,他被夹在中间也是很难受啊,简直是压力山大!
朱由检听了这话,不禁眼珠一转,问道:“钱大人的意思是,你很同情他们?”
钱谦益摇了摇头,回答说:“倒也不算同情,钱某只是感觉,皇上如此大动干戈,实在是有些过了头儿了,如今建奴刚灭,局势刚刚稳定了一些,朝廷便要查大案,兴大狱,实在是不利于百官团结,朝廷稳定!”
把内阁的人都打发走了之后,朱天启便当即吩咐朱由检把之前锦衣卫调查漕运的卷宗资料送了过来。
说完了这话,朱天启却是话锋一转,对钱谦益说道:“对了,钱谦益,你这个刑部尚书可能这段时间要忙起来了,你可得提前打起精神来,管好你手底下的人,让他们办起差事来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让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因此这些事情对于钱谦益来说,忙是要忙上一些的,但是也算不上什么令人犯难的差事,不过是走走流程罢了!
可是光靠“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该面对的问题迟早还是要面对的,所以钱谦益最终还是打算,不躲了,他感觉自己也是时候去找朱由检聊聊了。
可偏偏现在皇上让锦衣卫来协同办案,这事儿也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了,就算是想徇私,也实在是不好操作。
不过虽然涉案人员很多,但是因为有锦衣卫提供的详细卷宗,对所有涉案人员的罪状案情都记录的十分清楚,到了钱谦益这里,几乎不需要再费什么时间审理,直接按照《大明律》进行判决便是。
这下不光是钱谦益,就连其他几位阁臣也都神情错愕地看向了朱天启,开始暗暗揣摩起皇上此话的意思来了,一股强烈的不安瞬间笼罩了所有人。
要知道,上次朱天启召集内阁开会的时候可是说得清楚,朝廷尝试海运那是在为收复辽东做准备,跟漕运没有关系,这一番说辞便让朝中大臣和漕运上的官员们都放松了警惕,可谁又能想到,他们这屁股还没坐稳呢,就被锦衣卫给提溜到诏狱里来了!
说到收复辽东的事情上来,百官自然无可辩驳,毕竟现在的朱天启是有资格谈论辽东战事的,再没有人敢质疑他的军事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