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丹的处置,朱天启没有手软,直接将处死了,并派人将此事告知了漠北诸部,告知他们大明之所以处决林丹汗,是因为林丹对大明不敬和偷袭在先,让他们不必因此惊慌,只要他们乖乖向大明臣服,大明自然也会保他们无虞。
以往朝廷北征需要动员数十万兵马,那是因为鞑靼部队的战斗力强悍,明军需要足够的兵力来应对。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的县学中的学子也都渐渐多了起来,今年参加科考的人数比起往年来,应该会只多不少。
朱天启之前已经把孙元化给召回来,让他做了工部尚书,入阁参政了,也就是说,西北军工基地已经正式结束了对更加先进的火器装备的研发工作,如今只负责对现有火器的生产工作。
可是事情也分两面看,此次明军轻易战胜了鞑靼,皇上的威望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升,那么之前还处于争议的科举改革之事,恐怕便再无回旋的余地了。
再者说,目前大明的军事技术已经是当世最先进的了,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要么就得接受改革,乖乖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学习这些新科目,按照新的科举制度去参加科考。
因此,想要真正让科学技术进步,继续进行自主研发,首要前提便是把这些知识断层和技术空白给填补上才行。
今年的科举尤为不同的是,今年是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而且距离科举改革不过才两三个月的时间,才学了这么短时间的新科举县考知识,有多少人能有信心,敢于前来报名参加这次的县考呢?
如此一来,事情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大家读书就是为了做官,有几个人非要做什么“卫道士”,连科举都要放弃了的。
一种是苦读了多年圣贤书,练了多年八股文,现在突然不考了,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第二种是那些世家,家长子弟历来都是靠家里的人脉和途径来入仕的,现在科举一改革,以前的路子能不能走通便不一定了,他们自然不愿意改变;
而且派出去的兵力越多,则需要损耗越多的粮饷,朝廷也支应不起。
如今不必担心西北军工基地的存在被建奴的探子探知,基地的保密级别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高了,基地的存在以及大概方位几乎也是公开的了,但是这一带区域仍然是生人勿近的。
随后,捷报传回了京师,朝野内外顿时一片欢腾,京师中的百姓也都张灯结彩,放起了了鞭炮烟,来庆祝此次大捷。
哪里会像这样,真的会将漠北部族的大汗拉去斩首治罪,还要把领地都给收了,大明不是从来都对漠北这片土地不感兴趣的吗?
然而那都是以前明人的想法了,现在朱天启执掌大明,他才不嫌自己的领土大呢,按照他的计划,他接下来还要打到北冰洋去,占领整个西伯利亚呢!
明军对林丹汗的一战,可以说是在漠北诸部的眼前好好展示了一下如今明军的战斗力,这一战对漠北诸部的震撼和威慑力可是远超之前剿灭建奴那一战的。
更何况,现在去县学里学习既不要学费又免费发书,比之以前读书可要省钱和方便得多了,甚至很多以前家里很穷,想要读书却读不起的人家,也都带着孩子来县学询问来了,结果自然是顺利入学了。
这倒不是朱天启不重视对武器装备的研发,或者满足于现状,而是因为现在西北军工基地所生产的这些新式火炮和燧发火铳的技术已经到达了孙元化和那些泰西人无法突破的程度。
但是现在朱天启手上拥有足够先进的火器准备,在战斗力上可以碾压鞑靼,足以以少胜多,则只需要派出与鞑靼人相同数量,甚至少于鞑靼人的兵力即可。
朱天启对于漠北诸部的做法十分满意,逐一给了他们不少的赏赐,让他们的使者带了回去。
果然,朱天启在安排完了对满桂及将士们的封赏事宜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在全国范围推行科举改革,如今全国各地的县学教谕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属地,也完成了修缮县学,开门授课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也早就万事俱备了。
所以即便刚刚开始的时候,读书人们对于科举改革难以接受,但是事情已然成为定局,他们也已经无力改变,摆在他们眼前的就只剩下两条路。
可是现在明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明军不论是击败建奴,还是对付林丹,靠的都是硬实力!
所以对于明军占据土默特,自然是没有人敢有半点儿意见,反而是纷纷遣使前来祝贺,并且还送上了礼品。
要知道,不论是钢铁冶炼技术,还是新式火炮和燧发枪的制造技术,都是朱天启给他们提供的技术资料,他们已经因此跳过了很多技术发展的过程,存在一大片技术摸索发展的空白和断层。
就拿冶炼来说,他们还没搞明白现在冶炼钢铁所用的高炉技术,以及脱硫脱磷技术的理论和原理,就更不可能研究出更加先进的冶炼技术来了。
转眼便到了八月,又是朝廷开科取士的时候,因为新科举改为了一年一度,各级考试同时进行,所以统一定在了八月进行考试。
答案是,很多!
新科举的科考内容确实看起来有很多新东西,是大家以前从未见过的,但是县考只涉及《国学》和《数学》两个科目,而且还是小学部分的内容,难度还是比较低的。
大明的读书人在《国学》方面的底子自然是不必说的,这么多年的书也不是白读的,而在数学方面其实他们也是很有根基的,毕竟“数”也位列六艺之中,本来也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技艺之一,只不过他们以前学不了那么深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