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得知这造船的图纸还是大明皇帝亲手所绘的时候,泰西人对大明皇帝更是敬若神明了。
明朝的县与后世不同,明朝分为省府州县四级,州相当于后世的县,而明朝的县则最多相当于后世的乡级单位,因而一个县里是无论如何也凑不出一百个考生的。
而住朱天启之所以还要把钱龙锡给派过去,自然是为了让钱龙锡去长长见识了。
不像之前的八股文,即便把四书五经都给翻烂了,也未必能够考得上,因为想要通过考试实在是太难了,既要文章写的好,又要运气好,能够正好迎合考官的喜好,同时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得上下打点。
就是家里再有钱,能省下一笔银子,谁又愿意白白把银子扔出去呢?
很多世家子弟也都通过了这次的科举考试,考上了童生,其中也不乏一些年龄尚小,按以往来说是难以考过的孩子,这也是令这些世家大族们感到十分惊喜的。
同时各地州学也开始忙碌了起来,通过县考的童生们开始陆续到州学报道,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为参加府考做起准备来了。
现在的大明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但是并非所有的县都具备举办科举的条件,有些县处于灾区,至今仍靠朝廷救济,根本无法开展教育科考工作,有些较为偏僻穷苦的地方即便有人参加科考,可能也只有一两个考生而已。
而对于有钱有势的大世家们,其实也一样,以前他们靠人脉关系,靠银子买路,把家中子弟送上仕途,说到底也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科举腐朽黑暗,仅靠真才实学是很难出头的。
而且大环境如此,大家都这么干,你不托关系塞银子就只能被别人挤下去,因而不仅要找关系,还要找到比别人更硬的关系,不仅要塞银子,还要塞比别人更多的银子,想要出头,只能卷起来!
要知道,在明朝很多读书人七老八十了都还没能考上个童生呢,这种情况不算少见!
现在,大家都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新科举的好处,在读书人的群体中,已经很难在听到反对新科举的声音了。
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完美收官了,民间对新科举的态度瞬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这让朝中那些等着看新科举出丑的官员们瞬间泄气了。
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科举潜规则,也不愿意再去改变,因为现在的路是他们费了很大力气,了很多银子才蹚出来的,规则一边,也就意味着要重新找路,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孙元化是工部侍郎,同时又是负责管理这些泰西工匠的,因而现在战船造好,他自然是要亲自过去验收的。
而且在新科举的良好风评的影响下,民间的学风空前浓厚起来,各地前来县学报名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都想来凑个热闹,通过新科举博个功名出来。
因而大家这才考完也都没有人再去拜访考官,去给考官送礼去了,毕竟这试卷也没有在考官手里,找他也没用啊!
当然,一些家里有钱的考生还是想从考官那里打听一下消息,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也没问到,只知道锦衣卫把考卷带回京师评卷去了!
虽然从天启九年腊月朱天启召见李邦华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八个多月,但是对于李邦华来说,能在八个月里造出这三艘船来已经不错了,毕竟这可是大明第一次成功造出如此大型的西式帆船来。
可是朱天启并没有让考生们等太久,区区几万份试卷而已,对照答案进行阅卷没有任何难道可言,礼部的官员加上锦衣卫的协助,几天时间就把阅卷工作完成了,随后便把成绩发回了全国各县,由县里进行公布。
新科举逐渐步入了正轨,朱天启也终于放下心来,他让徐光启对礼部负责科举的官员进行了培训,不仅要对新科举的种种细节做到十分熟悉熟知,还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卷和命题能力。
总而言之,尽管今年参加科考的考生比之往年要多得多,但是十万套试卷也是绰绰有余的。
这样想的不光是那些通过此次县考,考上童生的世家大族,那些家长子弟没能考上的也同样这样想,而且即便此次他们没能考过,但是身边的其他家族还是有人考过了的,他们也都看在眼里,而且亲身参与过一次新科举之后,也对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们之所以没能考上,虽然有一部分人确实是能力不行,或者还没准备好,但是大部分都是内心对科举改革不满,对新科举内容排斥,所以才学得不好。
当然,全国的县考通过率也没有很高,毕竟即便是很简单的知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将其掌握,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因为常年钻研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脑筋都变死了,小学数学也是死活都学不会。
一个兵部尚书对本国军队和军备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他又如何开展工作呢?这也将影响他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和应对,所以朱天启必须要让他亲自去看看,去接触和了解明军的新战船。
钱龙锡自然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明军的认知有着严重脱节的问题,所以他对于此次前去验收战船之事还是很乐意的,他是听说过泰西人的大帆船的,想到如今大明也能造出这等大帆船来,内心也是感到十分激动的,甚至还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大帆船的英姿了!
孙元化和钱龙锡领旨之后,便收拾行李,结伴出发,一同离开了京师,赶往李邦华所负责的的大明造船厂,而此事接到回信的李邦华也早就做好了接待两位尚书大人的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