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不速之客
钱龙锡当即行了一礼,有些激动地说道:“此去验收我大明的新式战船,真是令臣大开眼界,臣不得不承认,以前臣实在是太过于孤陋寡闻了,有些事情也做得太过于不识时务了一些,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惭愧万分!”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微微一笑,十分大度地摆了摆手,“好了,钱爱卿,都说不知者不罪,朕也不是那么记仇的人,以前的事情你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说着话,朱天启兀自翻出自己的“小账本”来,翻到钱龙锡那一页,在上面勾抹了几笔……
朱天启随后便看向了孙元化,一边把手里的“小账本”放回去,一边开口说道:“孙爱卿,你的方案朕已经看过了,还是很合理的,至于你后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朕认为除了前甲板上这门钢铁巨炮还能稍微动动心思之外,侧舷上的火炮恐怕也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了。”
孙元化反正已经是束手无策了,故而现在听到皇上或,前甲板上的这门钢铁巨炮还能有改进的可能,顿时便来了精神,“请皇上赐教!”
朱天启拿出一张纸来,便用笔在上面画着草图,便说着:“总体来看,咱们仿造的泰西战船还是性能有所不足,可承载的火力有限,若是想要在火力上碾压泰西人,还是要在此基础上,研发打造出更大更强的船只来才行。
前甲板这门钢铁巨炮是在海战中形成优势的唯一希望,所以绝对不能把它的发射方向限制在船头方向,要让它具备转向的功能,做到想打哪就打哪儿!”
说到这里,朱天启放下笔,拿起画好的草图展示给了依旧是一脸迷茫的孙元化,“现在我们的钢铁巨炮虽然威力很大,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过笨重,一旦安放好了,便再难将其挪动。
故而我们可以给它制作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底座,大炮依然是要固定在这个底座上的,但是底座却是活的,我们只需要推动底座旋转,便可让大炮转向任何一个方向!”
本来他此次前来拜访徐光启,是带了不少礼物的,可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当他把拜贴和银子塞给徐光启府上的门房时,那门房竟然只是收下了拜贴,却不肯收下他的银子。
金尚宪还真没想到徐光启竟然真的肯见自己,当即便随着徐府的下人进了府内,到徐光启的书房前去拜见。
朱天启对此还是表示十分满意的,他甚至告诉李邦华,不必把精力都耗费在打造新式战船上,要让那些优秀的船匠去琢磨如何改进盖伦船和卡拉克船,去研发打造更强大的战船。
徐光启一听这话,心中还真是有些惊讶了,但是表面仍然不动声色,开口问道:“灭国之危?危从何来?是你朝鲜北方之建奴,还是你朝鲜南方之倭寇?”
要知道,三年前他来大明京师的时候,可还是无官不贪,无吏不腐的,没有银子开路,那是寸步难行的,如今怎么突然转了性,莫非是自己给的银子太少,人家瞧不上眼?
金尚宪当即回答:“回大人,我朝鲜之危,自是那北方之建奴!”
徐光启打量了一番金尚宪,随即冷声说道:“礼品就不必了,你还是先解释一下,你一个朝鲜人,为何会出现在我大明的京师之中吧,若是无法给本官一个合理的解释,本官就只好把你送的刑部去了!”
徐光启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他实在想不起自己认识这么一号人物,也实在想不起大明有这样一位官员,除非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儿,不然自己不该对他全无印象的。
他真正惊疑不定地发愣,门房已经把他的拜帖收好,对他施礼道:“请大人稍候片刻,容小的进去禀告一声!”
虽然有点儿搞不清楚状况,但是见对方这般客气,他也赶忙对门房施了一礼,道了句:“有劳了!”
故而思虑再三,徐光启还是让仆人去把金尚宪带了进来,安排他来书房见自己。
那么如今这个金尚宪又是如何来到大明京师的呢?若是有藩属国遣使前来朝拜,自己这个礼部尚书又为什么会不知道呢?
再者说,即便泰西人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大更强的战船,也不可能把船队开到亚洲来,所以大明还是可以依靠数量优势,保证附近海域的制霸权的。
按理说,就现在大明和朝鲜的关系而言,徐光启是不该接见金尚宪的,因为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却背信弃义与建奴结盟,是妥妥的背叛行为,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出使大明了!
受木材原料的限制,即便现在李邦华的造船厂已经具备了建造盖伦船和卡拉克船的能力,但还是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按现有木料和造船效率估计的话,可能所有船厂都全力开工的话,一年之内,最多可以再造五六艘盖伦船以及八九艘卡拉克船而已。
对此,朝中自然是没有人再表示反对了,毕竟如今钱龙锡都公开表示对此事的支持了,朝中那些文官大臣们自然都跟着钱龙锡站队了。
看着朱天启所绘草图,再听完朱天启的一番解释,孙元化顿时恍然大悟,忍不住拍手称赞:“妙极!妙极!皇上果然是才智过人,令臣敬佩万分啊!”
所以,唯一的解释便是,这个金尚宪是偷偷从朝鲜来到大明,来到京师的,至于他此来京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徐光启便猜想不到了。
难怪自己想不到呢,此人压根儿就不是大明的官员,而是一个来着朝鲜的大臣!
想到朝鲜,再看这个名字,徐光启瞬间便想起来了些什么,此人似乎曾经作为朝鲜的谢恩陈奏使来大明朝拜过,能够担此重任,想必也是朝鲜王朝中的一名重臣要员。
“建奴?!”徐光启一听此话,顿时嗤笑一声,反问道:“你们朝鲜与建奴不是早就结下兄弟之盟了吗?为兄者,怎又肯征伐其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