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在边上听得有点懵,什么钱不能乱印,我怎么不知道?
张一凡当然不知道他心中想什么,只是继续回答朱元璋道:“钱确实不能乱印,朝廷一时之间也没那么多钱,那也没关系。可以打白条,给每个民工发官府盖印的白纸,约定最迟多少给清……”
朱元璋并没有认可他的说法,摇头说道:“自买自卖,又何须如此麻烦?”
一听这话,张一凡顿时想起来了,眼前这位朱元璋同学,非常厌恶商业行为,是具备了非常典型的小农思想。
此时,胡惟庸听着这个毛头小子一下跃居他之上,说话间并不客气,心中不由得骂李善长不是人,自己是国公,把这个驸马都尉也抬那么高干啥!
在他说话的时候,朱元璋一直在思考。听到他说完之后,就见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如能减民之负担,朕亦愿意。可胡卿言之有理,有多少人会买水泥,又能卖多少呢?”
“是啊,驸马,朝廷的钱粮紧张,就算拖延几年,怕也没有那么多钱的!”胡惟庸听了,连忙附和道。
这也算是君主集中制下,集中力量干事的优越性。
张一凡听到,看着他说道:“也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不要一下铺开,就不打白条,水泥作坊先卖钱,所得收入再用来修官道,修水利!卖多少修多少!”
张一凡知道这其实是古代人的观念如此,他和胡惟庸去说,没什么用,关键还是在老丈人这边。
按照古代的习惯,大规模征发民夫,以省为单位,各州府分段包干,估计用一年时间就能全国主要官道都是水泥路。
之前殿试谈及倭寇的时候,胡惟庸就跳出来说过这个钱粮的事情。
朝廷定下的这个水泥价格,比之前张一凡估算的价格还要便宜一钱,这是有点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知道,朝廷这边烧制水泥,压根就没有用水力设施。
朱元璋听得无语,不得不打断张一凡道:“那朝廷还是没钱,如何兑现?”
不过表面上,特别是在皇帝面前,他还是不敢露出不满,只是正常回答道:“驸马应该清楚水泥成本不高,朝廷不了多少钱。官道一修好,光是北运粮草物资都能省下不少!”
于是,他便转身看向朱元璋,诚恳地说道:“父皇,征发徭役,哪怕是农闲时候,依旧是劳民之举。如果烧制出水泥,只是修官道,倒也算可以。但是这水泥还用来发卖,那就是民之血汗了……”
水泥的原料到处都有,水泥窑也可以监督民夫修筑,燃料让民夫运送,水泥粗料的粉碎又可以用民夫。按照这样的算法,朝廷确实不了多少钱。毕竟服徭役的民夫,还得是自带干粮的。
“那就官府买,朝廷买。”张一凡听了,想也不想就说道,“修官道也是一种支出。另外,水泥修房子的好处可想而知,大明的有钱人不少,只要这么维持下去,水泥作坊一定是可以赚钱的。”
对于老百姓来说,原本没有水泥一事,也就没有这个徭役。结果水泥出来了,他们要多服一个徭役,哪怕这个水泥路修好了,所有人都会受益,但就老百姓本身来说,估计也没几个人愿意服这个水泥劳役。
此时,他基于对张一凡的了解,不由得有点好奇,便问道:“那你有何法,既能修成官道,兴修水利,亦能不劳民,不被百姓所骂?”
胡惟庸在边上听了,心中不由得嗤笑,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既要又要的,看你怎么回陛下!
可谁知,张一凡听了,却是立刻回答道:“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被百姓骂,却又能办成事,各有优缺点。”
按照朱元璋的雄心壮志,要在全国一下就铺开修水泥路。只是用商业手段,确实不大可能。
张一凡听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第一种方法,就是改徭役为雇工,所有出工的民夫,都能领到钱,这样他们就不会有怨言了……”
他的这种小富即安,或者说尽量不扰民的思想,体现在了各方面。他的子孙崇祯皇帝最终是穷死,有一部分责任就要归于他在开国初定下的财政国策。
总结来说,朱元璋同学打仗是厉害,抓权也厉害,但是他的见识是真不够!
想着这些,张一凡忽然感觉到了,改造朱元璋同学的思想,任重而道远。这个水泥事情上,涉及全国的大事,直接这么说,怕是没法说服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