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个时候,朱棣领着手下出现在校场上,同样到了点将台前集结。
如果说,蓝玉以前在名将的掩盖之下,还不是特别有名的话,那么在此时此刻,他是真有名了。
“殿下,末将这就去找匠人试试这个导火……索?”那指挥使又一次主动插话,向朱棣请示道。
看这架势,好像燕王肯定能赢一样!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以胡惟庸对朱元璋的了解,那还真有可能让这位开国皇帝,冒着边疆被前元军队攻打的风险召回这些国公名将来看这场比试。
结果,这一看之下,蓝玉便皱眉了。
看着那指挥使大步离去之后,朱棣伸了下手,发现张一凡一脸戒备的样子,便收回手搓了搓,当即笑着说道:“已是用餐时候,我请你吃好吃的,如何?”
于是,比试这一天,就热闹了。
于是,他便跟着朱棣走了。
朱棣见了,脸上明显有一丝得色,对张一凡说道:“怎么,还不够么?看你今天表现不错,我可以再给你加一块!你要知道,军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这大米饭配大肥肉了!”
“……”
他回过神来,正想再问问情况时,朱棣却严肃了起来,看了下时辰,传令出发。
一路上,遇到熟悉的,便各自交谈,轻松惬意。
文官武将,都不先去衙门办公,而是赶去京营校场看戏吃瓜。
但问题是,谁都知道多兵种配合作战是最好的,可是,多兵种配合作战的难度也是非常高的。
原因很简单,一如胡惟庸想要更大的相权一般,这位开国皇帝对权力的渴望,他也是非常清楚的。召回这些国公名将,让他们看看,皇帝的儿子,带兵打仗的能力有多厉害,才十六岁就能打败军中宿将!
相对张一凡这边,朱棣却是精神抖擞,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看到张一凡赶到,还有心情取笑他道:“我还以为你今天会迟到呢!”
很显然,没有,至少胡惟庸不认为有什么事情能让这些国公离开镇守的北疆赶回京师。
他说得,其实就是导火索,这玩意很晚才发明,大概要到十九世纪了。当然,这个时候,要求也别那么高,只要比撒火药引燃有进步就可以了。
等回过神来,他也是同样的一碗,陪着张一凡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事实上,他就是怕蓝玉会让,又或者朱元璋会偏袒。
已经是吃饭的点,他也是饿了的。
蓝玉这边,也是起了个大早。当然,他起早了是习惯,并不是刻意的。领着他的手下,先一步到达校场。
张一凡听了,指着那门虎蹲炮的某个部位说道:“还有,你这个引火发炮,不用这样撒着火药粉,能不能弄成一根线一样,里面包着火药,这样点火是不是更方便?”
“就这?”张一凡看着朱棣塞到他手里的碗,顿时无语了。
“……”
朱元璋虽然心知肚明,却假装不知道,当即便同意了。
站在五百军士的前面,都不用回头去整队,身后的手下,一个个表情严肃,全都站得非常整齐,宛如一个人一般,散发出一股萧杀之气。
最后,很多人都是诧异地盯着蓝玉,显然是知道了原来蓝玉比他们之前想得还要厉害。
他作为军中宿将,一下就知道,驸马提出的这个导火索,很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改进了火门枪,以后火门枪说不定不需要两个人操作,对于军队战力,又会是非常大的提高。
那是皇帝的座位!
没错,在蓝玉的想法中,也只有朱元璋有这个能力这么帮他儿子。不管是让哪位名将编出一套多兵种配合的阵法,又或者干脆是朱元璋本人编出来的阵法,都是很有可能的。
也就是宰相胡惟庸,有些狐疑,想到了这方面。
这是一种示威,无声无息,却能让皇权声势大振,压着这些国公名将不敢有任何异心!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胡惟庸心中有点苦涩,敢情事前自己想着法子要让文武百官都来看这场比试,岂不是落了皇帝的下怀?
“你们怕是不知道,我曾听陛下曾经有说过,军中将领,论勇猛,第一当属开平王,第二便是颍川侯,第三便是他了。”
可是,才三个月的时间,那燕王能把复杂的多兵种配合阵法练好了?
说真的,蓝玉还是有些怀疑的。
有御史上奏,说这次比试乃是难得一见的盛事,是大明新旧交替之战,可令文武百官一起观战,以示皇帝之重视和公正。
“你这不是白说了么,这可是天子近卫中挑选出来的五百人,能不是精锐?”
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这个才十六岁的燕王,就能想出最佳兵种组合并且训练出师?
他以前的时候,可只是在中都讲武练兵而已,根本不可能具备自创阵法的能力,特别还是最难的多兵种配合阵法!
想着这些,蓝玉不由得转头看向点将台上还空着的那个位置。
“你们说这个没意思,我就想问下,那是什么兵刃,怎么没见过?”
但是,对于当事人之一的张一凡,却是苦逼了。
这支队伍一亮相,顿时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对他们来说,不管你在外面怎么样,要想得到他们真正的认可,就只有赢得他们的心。
随着比试时间的到来,京师上下,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都开始关注这场比试了。
“那可不,就我所知道的几个事情,我说给你听……”
要知道,这个时候,从大明的西南、西部、西部、北部、东北等地,全还是前元控制着,并且兵力雄厚,万一在这些国公名将不在的时候打进来怎么办?
胡惟庸也是今天一早去紫禁城等皇帝一起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这几位国公到京师的。
行吧,吃就吃了,咱又不挑食,不就是和将士们同吃同住嘛!
甚至有眼尖的人,还看出魏国公等人,似乎有些疲惫,指不定是快马赶回的。
……………………
蓝玉正在想着时,忽然,就听到有动静传来,转头一看,却是皇帝领着一班文武重臣到了。更让他震惊的是,有些原本在外面领军的开国名将,竟然也来了。
至于目前来看,那燕王的手下也是一幅精锐的模样,队伍整齐,行进中丝毫不乱。可是,对于这些,蓝玉更多的是把这个归功于这些军士原本就是从天子近卫中挑选出来的原因。
包括常遇春对他的评价,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的大小战事,都被翻出来说了。
“哦,好像是哦!”张一凡了,打了个哈欠,想起来了。
可是,这些国公名将在看着,蓝玉有什么本事能让他们看不出来他故意输掉的情况?
如果能看出来,那么朱元璋这么做,就是弄巧成拙,反而有损皇权威信!如此大动干戈地急召边疆主帅回京师,更是让人难以想象了!
想着这些,胡惟庸的脑子糊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开国皇帝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其实,不止是他了。就连这几位快马刚回来的国公,这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的。比如说徐达,他镇守山西和北平一线,所要面对的敌人,多达二十多万,盘踞关外和辽东一带。
虽然说,他按照皇帝的意思,出了奇招,应该能让鞑虏乱上一阵。可毕竟敌人很强大,让他急忙赶回来,却又没什么事情,只是看一场女婿的比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