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我会在乎?
朱标听了,也是一笑。
上一次的时候,这个妹夫就提了鱼松可以作为军粮,朝廷采购,但是父皇并没有理他。
如今,借着这个机会,一凡又提出了这个说法,父皇心情不错,让他得偿所愿了!
心中这么想了一下,朱标便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一凡在信中还提及,说广东其他地方的水泥作坊迟迟未开,南方多雨,他们看着香山县的情况,都有点等不及。因此,他建议,干脆就不用开了。反正他们要是再开水泥作坊,成本肯定也比香山县的水泥厂要贵不少。这种民生物资,要和食盐一样,越便宜对朝廷越是有利。父皇怎么看?”
他之前从香山县回来之后,就找朱元璋问过水泥的事情,确实是很多地方没有轮到。熟练的水泥工匠太少,各地都在排队。虽然是中书省处理此事,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此时,朱元璋听了,有点好笑地说道:“这个小子,一会一套的,还能被他强词夺理,说得好像都有道理一样。你觉得呢?”
朱标听了,明白他父皇的意思,是指在以前的时候,张一凡把香山县改进后的盐田法上报于朝廷,说是适合全国推广,让大明所有地方的食盐价格能降到最低水平,从而造福百姓,也一样能为朝廷创造最大的食盐税收,从而避免食盐方面的利润被私盐以及那些盐商瓜分。
如果从这个道理来说,那这个水泥岂不是一样?
但是,张一凡在这个来信中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做了个相反的建议,并且还振振有词。
朱标有和张一凡当面聊过,相对朱元璋来说,确实更为了解张一凡的意图,便给朱元璋解释道:“父皇,一凡是这么想的。他觉得食盐这方面,其实没有太多的改进,粗盐和精盐两种,已经到头了。或许将来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改进,但是至少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水泥就不一样了!”
“是的,父皇!”朱标听了,立刻便点头确认道。
张士诚,他的手下败将而已,如今他更是一统天下了,怎么可能还会斤斤计较,因为那些人为张士诚效忠过就不满?
朱标一听,便笑了。虽然父皇说先不改变什么,但是很明显,他这是接受了妹夫的建议,先行为妹夫的建议做铺垫了。等三年之期一到,再宣布妹夫的主意,便能顺理成章,让各地开始竞争。
真要这样的话,他手下开国大将中,就有好些个以前都是和他做对的。
这也和朱元璋的小农思想有关,当他征税达到他认为满意的时候,就下旨定额,就是说以后也收这么多钱,永不加赋税,坑了他子孙后代。
京师的武备堂,暂时没有动静。
听到这话,朱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父皇,三年之后,香山县还是要归广州府管辖,亦或是维持如今这样,由朝廷直接管辖?”
说到这里,他又感慨道:“香山县明年的收入能达到两百万贯,并且一凡说还会只多不少。这其中,大部分钱都是来自他那些官办作坊,田赋与之相比,都只占了小头而已!这做买卖,还真是赚钱啊!”
原本历史上正在意气风发的胡惟庸,不再大权独揽,不但被分权,且连一些事情的决断权都被剥夺。大明朝内阁模式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这个方孝儒,还有那个梅殷,都是他看好的人才。只不过就现阶段来说,梅殷还太嫩,不知道变通,还需要时间成长。相对而言,方孝儒更合适一点。
过了年之后,便是洪武十一年。
此时,他听自己儿子也提名了方孝儒,便点点头说道:“如此,那年后合适的时间就派他去香山县,不给具体安排,只是让他听从一凡安排,想必一凡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实在是,对于大明开国之初的名人,特别是开国的那些文武名人,张一凡早已见得麻木了。
此时,他给他儿子说道:“我提及此事的目的,是一凡既然有心在搞这方面的事情,那估计是还有什么点子的?我打算年后,在《洪武正韵》定下之后,就派一些学识渊博的过去,一则让他们见证下香山县的成就,为三年之后,有些事情可以在全天下铺开造势,二则也算是文人汇聚,让他们搞搞那什么拼音和汉字简化,拿出一个让我能满意的结果出来!”
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书,更是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角色,成为华夏家喻户晓的人物传奇。就凭这一点,其影响力就胜过了不知道多少帝王将相。
先是武备堂的将士回到香山县,带来了有关武备堂的消息。
一代名将邓愈,也没有在这一年陨落,并且还担任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中宰相一职。
“他说目前的水泥只是最初级的水泥而已,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改进水泥,比如是否有更坚固的水泥,是否能更快凝固的水泥,将来修路铺桥造房子等等,将会有更多的情况可能需要专门的水泥种类。因此,如果这个时候,水泥和食盐这样吃大锅饭的话,就没人愿意去改进这个水泥,水泥就会一直这样。”
或许是再次听他说起这个,朱标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人名,便对朱元璋说道:“父皇,这次那个方孝儒跟了儿臣一起过去,儿臣见他似乎收获良多,对香山县的一切,也都是佩服。如果别无人选的话,或许他可以?”
这倒也不是说,罗贯中在这个时代的名气最大。
随后,他便正色道:“张士诚而已,我会在乎?我以前只是在意有些人给张士诚效命,却不给我效命,给脸不要脸,自然就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算什么东西?”
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所以张一凡就很宝贝!
至于什么香山县的改革之类,说实话,这些并不是张一凡的收获,而是付出。
朱标听到他爹这些话,原来不是对张一凡有意见,便放心了。
大年三十的时候,因为罗贯中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张一凡便邀请了他一起过年,抛开政事,就谈些奇趣妙谈,海阔天空地聊,倒也是畅快。就连朱镜静,都是喜欢这种聊天,顺带着,还能聊聊怎么写书。
朱元璋听到这里,便问道:“所以说,他设立了什么研究部,其实就是用来改进水泥的,对不对?”
本来他以为,事情该是说完了,结果没想到,朱元璋忽然对他说道:“一凡在香山县又设立了一个什么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招募为张士诚效忠过的人在那写书。通俗通俗,他这是在自己推进教化之事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