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了,并没有马上说话,而是想了一会才说道:“香山县特事特办,倒是随便他折腾,不过如今他都想折腾香山县外面了,三年之期未到,先不用改变,不要和一凡回复什么。”
此时,朱标一听他这话,顿时吃了一惊,连忙帮张一凡解释道:“父皇,一凡怕是不知道那些文人为张士诚效忠过,他或者只是因为镜静喜欢看故事,所以就招募了人手帮着写故事!”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会让方孝儒跟去,其实原本就有这个打算的。
对于香山县武备堂的旨意,也在年前下发。
前段时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下旨,让宋濂、乐韶凤牵头,再次修订《洪武正韵》。他对现阶段的版本,一如历史上,并不满意。
朱标听了,也是赞同。
但是,文学史上,特别是通俗小说,还是那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开山鼻祖罗贯中,却是就这么一个。
本来的话,香山县没有县丞和主薄,完全可以二选一丢个官职过去。
但是,三年之期未到,朱元璋怕别人会有别的想法,他不想改变香山县的现状,便决定还是不任命官职的这种形式。
永嘉侯朱亮祖前往陕西,筹备设立陕西那边的武备堂;五十名香山县武备堂军士中,朱亮祖带走了十人,燕王朱棣那边要走了十人,另有二十人,随同五门轰夷大炮,被派往魏国公徐达麾下效命,剩下的十人授予小旗,返回香山县武备堂,并着令广东抽调军中精锐,进入香山县武备堂进修。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些犹豫,想了下,最终还是摇摇头道:“暂时还没想好!”
朱元璋听了,却是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个儿子,真得是紧张张一凡。
不过这个位面,朱元璋已经被张一凡所影响,特别是几次对大明宝钞的论述,都让他有了发展的眼光。同时,他也明确看到,香山县就是因为县衙有钱,所以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么想着,他很是高兴,便对朱元璋说道:“有父皇的支持,一凡在香山县大展手脚,如今我去看就已经了不得了,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真得让儿臣非常期待!”
在这过去的洪武十年中,张一凡扇动起来的蝴蝶翅膀,对历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了。
这个事情,朱标并不知道,很显然,该是锦衣卫那边给皇帝禀告的。
当然了,朱元璋自己认为,这么做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是好事来的,却没有多想其他!
香山县武备堂设祭酒,由驸马都尉张一凡担任。
对大明兵事影响至关重要的军校制度,也就是武备堂模式,也开始在大明朝进一步展现出了影响力。
“如果说,由各地的水泥作坊进行竞争,谁的水泥更好,赚得会更多,那水泥作坊就会有动力主动去改进水泥。反正对朝廷来说,都是官办的作坊,回头上交利润都是一样的。”
特别是他在香山县所做的一切,更是原本历史上所没有的,引发了太子朱标的出巡。
“这个可以。”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道,“不过有些事情也要早做准备,接替香山县县令的人选,必须要好好考虑!”
这洪武十年,对于张一凡本人来说,他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别的,而是认识了历史名人罗贯中,并且关了他小黑屋让他写文。
巨大的差距对比,是个人都能震惊。因为,这只是一县之地而已!
朱标听了,便建议道:“那要不问问一凡自己有什么想法?”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指示道:“回头你去一趟中书省,让那边派遣水泥工匠的时候,先按照行省轮流来,然后再到水泥要求多的府,一个个来。至于广东那边,先不安排。”
好不好,一看便知!
因此,朱元璋在听到儿子的感慨之后,忽然想到了什么,便对朱标说道:“一凡在香山县那边也就一年多点时间了,三年之后,你觉得,谁能接替香山县县令一职?”
对于三年之后,香山县到底该怎么处理,也是时候要考虑了。
洪武十年,基本上就这么过去了。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1578年,也就是大明开国两百年之后的一年商税收入才十五万两白银而已。更不用说,在大明开国之初,商税其实压根没几个钱。
此时,朱标还补充说道:“这也和一凡提出的那个专利概念有关,能激励有关人等不断改进!”
虽然改组作坊成为厂,并且细分各部门的事情,是在他离开香山县之后的事情,可都过去了几个月,香山县那边的情况已经有传过来了。因此,他们都知道。
这回香山县的武备堂将士,都有赏赐和升职,其他被挑走的,更是前途似锦,让香山县的青壮,一下就爆发了从军热情。哪怕县衙这边没有贴出征兵告示,都已经有很多人在打听了。
只是很可惜的是,香山县千户所这边,就算征兵,也只是征召香山县户籍的,并且还不能是贱籍。
这么一来,顺带着外乡人都更为羡慕香山县户籍了。张一凡便趁这个机会,放出了有关户籍的最新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