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2章 又被坑了  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02章 又被坑了

京官的讲课,由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当朝太师李善长讲课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不但是因为他的名气和官位,更因为他排在最后讲课,让更多地方的人,都有了充足赶来的时间。

这么一来,香山县这里的这个职业书院就一下出名了。

很多赶来,听不到讲课的,都会打听这里还有什么讲课?

又或者,有些有学问的人,觉得可以赚点讲课的钱,也开始询问怎么样才能在这个职业书院讲课。

至于李善长等人,在讲课之后便开始以张一凡提供的内容作为依据,先要完成皇帝交付的事情,至少要拿出一个框架出来。

这一日,他们正在忙着时,因为好吃美食,自己掏钱出去吃的乐韶凤回来了,看到同僚之后,便立刻对他们说道:“你们可知,我们去那什么职业书院讲课,驸马给了我们每人十贯钱,是不是觉得有点多?”

李善长对这个钱没在意,不过其他官员就不同了,听到这个话,便纷纷回答了起来。

“那是自然,我们每人十贯钱,才几天时间,驸马就得出去一百来贯,真不少!”

“不过驸马可是双倍俸禄,倒也付得起!”

“可不是,对我们来说,十贯钱一个人,确实不少了,但是驸马还是拿得出来,一点小钱不会介意的。”

说到这里,他看到有官员,特别是他恩师宋濂露出担忧之色时,便连忙又补充说道:“驸马也已经有考虑,真要发生这样的事情,断然是不能让人拿捏我们的粮道,到时候书信给燕王殿下,派水师护航。要是还有人敢和我大明过不去的,他便奏请陛下,灭了那些番邦小国!”

这么一想,他就来劲了,决定要趁着在香山县的机会,好好走访一下,查下驸马的经济账。

从码头这里看,也没有官府的人拦着,该是官府也是支持这些灾民前往香山县的。

“非官办的粮店也有,但是他们的价格不会和官办粮店的价格相差太多,要不然,百姓也不会去买。更多的,他们卖那种最好的粮食,卖给香山县的有钱人吃。至于普通粮食,有官办粮店在,他们也没什么利润,自然不会去做。”

不是说香山县县衙几年的收入就能达到两百万贯么?那驸马在这里面随便搂点钱,就够剥皮充草了吧?

这些官员,伱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动心了。

广东这边已经上奏,请求朝廷赈灾,并免除田赋。

他曾经当过兵部尚书,说这个话可是有底气的,懂军事。

就连李善长本人听了,都有点动容:这个驸马,又被他给坑了!

就这些京官讲了一次课,就等于把修建职业学院的成本给赚回来了。

“……”

事实上,他所说这些,恰恰是当今朝堂上,包括朱元璋在内,都是这样的看法。

按理说,那么多人拥入香山县,肯定会让香山县的粮价飞涨才对。可是,他们在香山县的这些日子里,也有出去过,就是没感觉到粮价涨得多。

那个职业书院并不小,容纳个四五十人不是问题。按照一个人两贯钱的门票,每次都满座的,那一次讲课都是一百贯左右的收入了。

此时,李善长听到方孝儒的话,顿时心中暗喜。

粮食问题,从乱世过来的这些人,都知道是大问题,便立刻准备调查,刚好方孝儒听到恩师到了,便赶了过来。他们自然就逮着方孝儒问了。

听着他们说话,乐韶凤当即一拍手说道:“你们都想岔了,驸马是赚大了啊,我刚才出去用餐,听到别人提起,才算是明白过来!”

宋濂听了随从的禀告,不由得皱了眉头。

不要说他们了,就连李善长都动心了。

方孝儒听了,也是马上就回答道:“下官也问过驸马,有关这个事情。当时驸马的回答是,南洋如今还是一片散沙,这家不卖那家会卖。且驸马已经让人去那边雇佣当地人种植粮食,算是有自己的粮田,也能保证粮食供应。驸马唯一担心的是将来那边的人被人煽动,从而针对我们大明的人;另外,还有海路这边要经过交趾,他们相对而言比南洋其他地方都要强大一点,拦路抢劫的话,海运就会被卡住!”

一听他这话,这些京官便都惊讶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就连李善长,虽然不关心这个钱,但是他关心驸马做事的方式,也是竖着耳朵听了起来。

因为朱元璋的高压打击贪腐力度,大部分官员是不敢伸手去贪腐的。那么这个合法做生意,自然就让他们心动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甚至还给他的子孙列出了十个不征之国。其中一个,就是交趾。

李善长听了,皱着眉头问道:“万一南洋那边不卖粮食过来了,那香山县这边越来越多的人口,一旦发生饥荒,必然是灾难性的。这一点,驸马有考虑过么?”

“真得没想到,香山县竟然是如此之富,京师那边都自愧不如啊!”

他之所以这么说,还是觉得自己一个人查,可能查到线索的可能性会小,发动这些同僚一起去查,说不定就能查出蛛丝马迹了。

宋濂到了之后,先到驿站汇合,然后就把他看到的情况给太师李善长禀告了一番。

并且,就算他不说,其他人也肯定会想到。

反正在这大明朝,还没有说当官的不能做生意。就他们打听到的消息,基本上在香山县做生意的,都是赚大了的。

但是因为派过去的官员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又因为安南那边造反,让永乐大帝觉得他爹说得对,太不划算,最终就默认了安南独立。

方孝儒听了,当即佩服地说道:“这就是驸马的先见之明了,他早有安排人从南洋那边贩卖粮食回来。那边的粮食多,并且便宜,最主要的,其实就是这个路远了一点。”

结果,让他们两人没想到的是,码头这边的人,出乎意料地多。

这个时候,宋濂和另外一个在广州养病的同僚,终于休养地差不多,便从广州这边前往香山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