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时候,张一凡倒也没有多想,就抱着儿子和媳妇一起,陪她回娘家一趟便是。
张一凡一听这话,只能实话实说道:“父皇,您太高看我了。以前有句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可如果做错了事情不会有责罚,甚至所谓的责罚只是挠挠痒而已,我不觉得会有讲道理的可能。要真能讲道理,那就早讲道理了!”
“怎么,有问题么?”朱元璋听了,忍不住眉头一皱问道。
这个例子非常极端,但是又非常浅显。如果期盼大明朝能长长久久的话,这种世袭罔替的藩王制度,就绝对会出现封无可封的情况。
朱元璋听了,稍微有点不高兴,便问道:“哪里有问题了?”
张一凡听到老丈人主动和他聊起这个,那就没办法了,不能继续装聋作哑,只好回答道:“父皇不是派了傅有德这样的名将去了秦地,该是不会有事的吧?”
秦王和晋王都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为了这两个货,也算是操碎心了。
一听女婿的意思,朱元璋不由得长叹一声道:“道理我都懂。可他们是我的孩子,我总不能杀了他们吧?”
他以自己的例子来教导,让他的儿子对身边人要好一些。说他这么多年来,哪怕当了皇帝,但是对他的厨子,他从来就没有一句重话,甚至还经常有赏赐。
于是,他也不矫情,直接就对马皇后说道:“母后,我也不说我现在忙,走不开之类的话。秦王是我二哥,平日里也凑不到一块,关系不算很好。我去劝说二哥的话,他给我面子,那能听我唠叨两句;要是不给我面子的话,嫌我啰嗦打我一顿我又能如何?如果他唠叨两句就能听的,父皇和母后想必也说过他,他听了么?”
这种事情,虽然不常有,但是对张一凡一家来说,也不算稀罕。
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朱元璋,他一直忙,对于皇室事务,优先权排后面去了。管皇室的宗人令,本来还准备让他二儿子来当,也还没有定好。
说完之后,他就看着张一凡,带着期望,等待回答。
张一凡听了,不理他这个问题,就又说道:“为了简单一点,我们就按十个来算好了,十个藩王,十个封地。然后到大哥当了大明皇帝,也来十个儿子,那又是十个藩王,十个封地。按照三十年一个皇帝来算,三百年是十个皇帝,十个皇帝生十个儿子,也就是一百个藩王。我们大明国内有这么多的封地给他们么?”
朱元璋自己是个能生的,远不止十个儿子,因此他也不会想着,他的子女可能只会生出一个儿子的情况。
这么想着,张一凡便对马皇后说道:“母后,我想和父皇聊聊宗室管理这方面的事情。我有一些想法。”
朱元璋:“……”
如果真把这个官职当回事的话,那绝对是能制约除了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皇女。包括秦王,也是一样可以管辖的。
很显然,马皇后这次的谈话,那是有备而来的。
要不然,她是真有点担心,恶事做多了儿子会遭到报应。她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要知道,朱元璋是一国皇帝,事情非常多的,这么快就找他过去,那肯定是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的。
张一凡:“……”
但是,不给自己的子孙封爵,让他们能享受荣华富贵那也说不通啊?
本来他想让张一凡劝劝,但是张一凡其实不愿意,给他说得那些话,他也回去想了。最终,让他想起当初新设的官职,就让马皇后来说这事了。
听到这话,马皇后知道他是答应了,心中很是高兴。
很显然,他心中也清楚,就他那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要是换在了别人身上,那肯定是要杀了的。
这么多的子女,也总要安排爵位的,但是,和大明江山的长久相冲突的,他也是不乐意的。
这个女婿,才华横溢,由他去劝,他相信肯定会有一些收获的。
说到这里,他有些说不下去了,看着张一凡,忽然说道:“一凡,要不,你走一趟,看着他,劝劝他,如何?老四都能被你影响,如今成为最省心的孩子,其他人,应该也可以的!”
他真得没想到,想着让女婿管管那两个不成才的儿子,结果就发现了那么严重的问题。如果藩王和郡王等等宗亲爵位都算起来的话,哪怕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都有点不敢想象,几百年后是什么样个情况!
想了一会,朱元璋的脑壳疼了,怎么处处都是问题!自己只是想让大明王朝能长久一些,怎么就那么难呢?
最终,他也不想了,抬头看向张一凡,有点疲惫地问道:“一凡啊,你说吧,你有什么主意没有?”
张一凡也不废话,直接对朱元璋开门见山地说道:“父皇,目前我们大明朝的宗室制度,从长久来看,是有问题的。”
朱元璋一听这话,还行,三百年的王朝,已经是历朝历代都难得持久的王朝了。如果能更长一些,那就更好了。
张一凡:“……”
此时,马皇后一听张一凡的话,便连忙回答道:“那是当然,之前是你父皇没时间。如今已经定好了,就在东宫后头那殿,是祭酒令的地方,适龄皇室中人,以后都去那学习,你来负责督导。回头你父皇也会给各地重新下一道旨意,让你这个祭酒令巡查地方皇室人员的学业。然后,你去秦晋两地走一趟,管教管教那两个,如何?”
按照张一凡那么一展望,未来大明境内都是藩王的封地,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地盘,这怎么能行?
张一凡看着这对父子有点发愁的表情,心中却是开心:不是非要让自己管宗室的事情么?那行,就把这事儿给你们掰掰!
哪怕这时候的藩王制度,和永乐皇帝定下的养猪政策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依旧是一样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