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奏本送到李元的面前时,本着缓缓脑子的心情打开奏本后,头也不疼了,心口也不堵了,脸上也有笑容了。
“胡敏,去把《太祖手记》请来。”
《太祖手记》藏于密卫档案馆中,内容不多,就一个本本,用信封装好封死,每次打开看完,放回去之后还要封死。
李元登基之后,特意请出来看了一回,这还没还回去,放在寝宫内。
胡敏匆匆而去,很快就回来了,李元打开太祖手记,翻到了其中的一页后,确实发现了这么一句话“使东平铁骑看护孔府周详”。
确定没记错之后,李元让胡敏又送回去,再看这些弹劾贾琏的奏折,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毫无疑问,太祖对于曲阜那边是不满意的,别说太祖了,父皇对于曲阜那边也不满意。估计只要智商正常,谁当皇帝都不满意。
再看贾琏的原话,李元噗嗤一声笑出来了,取来纸笔,写了一句批复,【朝廷重臣,说话本分场合,不分轻重,罚奉三年。】
批复转回内阁之后,林如海看了长出一口气,示意原件留档,誊抄多份回复即可。
不是什么大事!
上传下达的通政司这边,接到回复后知道闹不起来,心情也比较轻松,最近的活不会太多,可以轻松几天了。
临近下班时,一份来自山东道御史的奏本送到,通政司使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份奏本可不得了,山东道御史弹劾曲阜知府、山东总兵、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身为主官,严重失职。
给出的理由也很清晰,放纵衍圣公,无旨意而离封地。
藩王也好,实封爵位也罢,都有一条明文规定,无旨意不得离开封地。
衍圣公也一样,没有旨意不能离开封地。这次贾琏南下巡视,衍圣公到了济南,山东官员视而不见。
这事情无疑有点小题大做了,衍圣公还能造反不成?所以呢,只要不离开山东,官员们一般不会计较这个,最多是派人保护着免得出事。
问题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贾琏在济南说的那些话,如果只是私下流传无所谓,被人拿出来做罪名弹劾贾琏,性质就不一样了。
还是那句话,就你会弹劾是吧?
贾琏不是没有支持者的,非但有,还很多,尤其是一群利益相同的官员。
巧了不是,山东道御史,就是认可并支持贾琏的官员。
山东官员弹劾贾琏怠慢圣人之后,对圣人之后出言不逊的事情,山东巡抚三司为何不压下去?
真当贾党都是好脾气么?真以为被打了不会还手么?
这份奏本在下班前送进了内阁,被强制加班的通政司使,坐在椅子上无奈的仰面长叹。这个官真不是人干的。尤其是最近,心惊肉跳的!
皇帝安不分连连搞事就算了,现在下面的官员也不安分了。能不能体谅一下我这个负责上传下达的老朽?
内阁这边,方颂称病了,奏本直接送到林如海跟前。
都起身要下班回家的林如海,看到奏本时也挺想死的。
不搞点事情,不制造点麻烦,都不肯安分是吧?
行,让你们知道知道,首辅不是好惹的。
林如海派人找通政司确定了一下,此前关于弹劾贾琏的回复是否下发,得知并未下发后,林如海直接叫停了。
拿上李元此前的批复,还有山东道御史的奏本,直接进宫求见李元去了。
这一家伙,通政司使更无法下班了,只好继续被迫的苦逼加班。
李元对于林如海的求见毫无准备,非常的意外,还是第一时间让他觐见了。
“陛下,老臣做事不周,多亏山东道御史奏本来的及时,不然臣等要犯错了。”
李元有点懵圈:“林相,何至于此?”
林如海上呈山东道御史的奏本后,解释一句:“微臣已经拦住了通政司,叫停了此前的回复流程。”
李元看完奏本后沉默了,想法和林如海有点不一样,他的心情如下【先撩者贱啊!】
好好的人家没抓你的错处就不错了,你倒好,还要恶人先告状。好了吧,被人抓住把柄了吧?
有的规定虽然不重视了,也不怎么执行,但这不等于规定不存在了。
“林卿意下如何?”李元知道事情无法善了了,否则林如海不会亲自来,走一趟好几百米呢。
“擅离封地,非严惩不能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撤其封号,择贤者封之。山东巡抚等官员,玩忽职守,一律革职,以儆效尤。”
李元也很清楚,自打太祖之后,历任皇帝对于孔府的管束没那么严格的,只要不过分,往往都抬抬手。东平王被逼往东北远去后,山东地方军队对于孔府的管束现在看来形同虚设。
如果大家都本本分分的做人做事呢,这也不算啥大事。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朝廷从一品重臣,你们都敢拿衍圣公去压他,明天是不是敢拿衍圣公压一品大员呢?
这就是一个自由心证的问题了,我不要知道你怎么想,我只要知道我怎么想。
“可,就依着林卿的意思办。”李元不带任何犹豫的同意了林如海的意见。
林如海这边回到内阁,其他人也都没走,不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首辅没下班呢。
“诸位,口谕……。”林如海“转达”了皇帝的意思后,众人的心情极为复杂多样,有的沉重,有的无所谓,有的吃瓜。
没人再这个时候跳出来唱反调,想帮忙解释都不敢,这实在是犯忌讳。今天你支持衍圣公无旨意离开曲阜,明天是不是支持洛王带兵进京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