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喜事
曹文诏自己都没想过一个天大的馅饼突然就落在他的头上,当王晋武出宫后找到曹文诏,私下告诉他让他做好外放准备时,曹文诏顿时就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说大明的军中,曹文诏是一员悍将,无论是当年在辽东为将还是后来被崇祯调任西北负责围剿流寇,曹文诏的名气可是不小。
尤其在围剿流寇之中,曹文诏更是声名赫赫,他曾创下仅凭八百骑兵就击败上万流寇的壮举,而且他的军队杀性极大,战斗凶猛,打得高迎祥等人叫苦不迭,更被流寇称之为“曹阎王”。
在平定流寇的战事中,曹文诏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多次和流寇交手,战功显著,更因为之后朝廷对流寇的八面张网战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战功,曹文诏从一个游击将军先升任副总兵,后又任总兵,等大明军制改革后,曹文诏被封为骠骑将军,进入了大明军方高级将领的行列。
之后,曹文诏被从地方调任京师,直接入了总参议府任职。在总参议府他的职务也不算低,仅次于王晋武、吴襄等人,等到大明做好万全准备,着手对辽东大战时,曹文诏再一次领兵出征,由王晋武为主帅征战辽东,并在此战中立下大功。
辽东战事结束,曹文诏累功升金吾将军,站到了大明将领顶尖的行列,而且还因为沈阳之战的功劳得了一等伯爵的赏赐。
可以说,辽东一战是曹文诏军事生涯辉煌的时刻,可惜此战过后曹文诏和其他人一样并没继续领兵,而是交出兵权后返回京师,继续在总参议府任职至今。
别看曹文诏平日里脾气火爆,说话行事大大咧咧,可他却是一个面粗心细之人。曹文诏很清楚皇帝对于他们这些将领是既用又防,尤其是对他们这些出身辽东将门的将领更是如此。
辽东将门的名声一直不太好,自从当年李成梁开始,辽东将门就一直有着小心思,李成梁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养寇自重,在辽东几乎是一手遮天。可惜李成梁千算万算却没算到努尔哈赤这个老奴会如此忍辱负重,表面恭敬暗藏反心。再加上李成梁的指定继承人李如松在蒙古意外战死,没了李如松后,年老的李成梁已压制不住努尔哈赤了,等到李成梁一死,努尔哈赤果断起兵,从而引发了辽东之祸。
可以说当初的后金,后来的大清之患真正原因就在于李成梁,正是因为李成梁养寇自重的举动导致了辽东糜烂的开始。而在李成梁死后,辽东李家的几个败家子,如李如柏等人根本撑不起李成梁的基业,萨尔浒一战更是丢了辽东李家的最后脸面。
如此一来,辽东将门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李家的落幕,之前依附李成梁的辽东各将门开始冒头,其中就有以祖大寿为核心的祖家,还有和祖家联姻的吴家等等。
至于曹文诏、曹变蛟、左良玉等人,他们虽不是辽东本土人,可在调任辽东后自然而然也都投靠了过去,成为了辽东将门的一份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辽东将门群体开始出现,这些人相互抱团,一个个都想成为第二个李成梁,拥兵自重,利用后金的威胁不断向朝廷伸手索要好处,培养自己的势力,久而久之辽东情况就成了后来这番模样。
等到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后,虽对辽东将门多番敲打,更以强硬的手段和人格魅力整合了辽东军队,勉强收服为朝廷所用,可就算这样孙承宗也没能彻底解决辽东将门的问题。
到了袁崇焕上台后就更差了,袁崇焕为了拉拢辽东将门为其所用,不惜出卖粮食、军械以资敌,用大量金银收买祖大寿等人,拉拢其为党羽,更为了获得更多好处,还盯上了毛文龙的走私渠道,在忽悠崇祯让他兼任山东巡抚后,袁崇焕就对毛文龙下手,矫旨杀掉了毛文龙,从而使得皮岛明军一蹶不振,最终酿成了己已之变大祸。
从这些来看,当时的辽东将门已几乎和藩镇没太多区别了,相差的也仅仅只是一个真正坐大和掌控权力的机会罢了。而原本的历史也是如此,在历史上明末后期,除祖大寿和吴三桂先后投敌外,几大藩镇中大半出自于辽东将门,等到了江北四镇时期,先有左良玉,后有黄得功、刘泽清两人,在其中占了一大半,可想而知辽东将门在军中的实力。
这样的军事集团,皇帝自然要忌惮三分,何况当今圣上可不是普通的皇帝,这位万岁爷是和当年成祖一样是通过军事政变手段上的位,对于军队的防备比任何人都更重视。
拆分辽东将门,不让其为患,这是皇帝的手段。曹文诏自己心里也清楚,而且皇帝也没拿他们怎么样,无非就是不直接领兵,但应有的官职和待遇都不缺,而且现在辽东将门依旧存在,只不过已渐渐变得和之前不同了,随着军中制度多次改革,新军陆续取代了原本的边军,新一代的将领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吴三桂就是如此,依旧在辽东任职。
但祖大寿却和吴襄一样被调任京师,虽得了爵位和赏赐,但基本不可能继续领兵了,这对于辽东将门来说倒也不算坏事。
至少历朝历代中也就只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能做到这点了,何况把他们放在总参议府也算是妥善安排,但凡日后有领兵的机会,皇帝还是会用他们的,这点从当初辽东之战就能看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