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和道衍似乎一点都不奇怪,马寻知道这些事情就如同天经地义。
而常茂则说出自己的感想,“舅舅,您当年到底是在流浪,还是没事就閒著看日出、观百兽啊?”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常茂非常不理解,別人逃灾是能活著都难。
自家这位舅舅倒好,逃灾不假,可是学了点武艺、医术更为精湛,天地至理知道的不少,还知晓很多奇闻軼事。
这样子,哪里是逃灾该有的情形!
“我忙著討饭、忙著当和尚!”马寻没好气的说道,“你真要是好学,什么时候不能学?逃荒,逃荒就不能学些东西?”
常茂憨直的说道,“那我可不行,我有您的见识早就投奔明主干一番大事了,要不然我就仗著武艺出人头地。”
徐允恭则连忙追问,“舅舅,这么说来蝗灾是可以治理?”
“是可以治理,只是这事情不容易。”马寻笑著说道,“陛下此前责令国子学学子分赴各地兴修水利,我一直都是支持此事。有大儒希望国子学学子安心修学,我倒是觉得当学一些实务。”
刘伯温一时间无言以对,他毕竟也是传统读书人,对於一些大儒的理念比较理解。
可是朱元璋也好、马寻也罢,对於国子学的一些安排让人著急。
这就是在大力的培养一系列的基层官吏,安心修学远不如学有所成去治理地方重要。
尤其是马寻执掌国子学以来,这傢伙看似是对国子学不上心,可是总是安排一些奇奇怪怪的课程。
传统的儒家经典等等自然要读,可是《梦溪笔谈》、《农书》等等,这也是马寻大力提倡学子们多多翻阅的。
此前魏观、王禕等国子学祭酒没办法进徐王府的大门,可是有些学子要是『学有所成”投书到徐王府,那是可以收的。
甚至运气好、有见地的,还能得马寻的接见,甚至安排『升学”,举荐直接入仕。
这小子就是在影响一系列看似常规的入仕模式,但是偏偏別人挑不出来理。
主要是现在明朝的入仕渠道可不只是科举,国子学的正常升学模式就包括修满学分就可以为官,同样也包括一定的举荐等等。
马寻骑著毛驴在前面走,在和三个小年轻说著一些有趣的见闻等等。
张三丰和道衍、刘伯温谈笑风生,他们是有不少的共同话题,
眼看越来越靠近寧波,何大和赵大勇心里就越来越哆嗦,他们知道的事情可不少。
何大小心谨慎的说道,“国舅爷,咱们该去昌国县。”
马寻对此好像也不意外,名州府如今辖六县,昌国县就是其中之一,也包括奉化县。
昌国县,也就是以后的舟山。
何大更加小心翼翼了,“就在翁山东麓。”
这都好几年了,自从马寻出现在宿州开始,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没少各种调查一系列的事情。
有些事情,他们甚至比马寻知道的更多。只是有些事情他们也不想马寻知道,免得他更为伤感嘉议大夫黄公淑人余氏孝女黄氏“孝孙马寻”
看著眼前的坟莹,马寻问道,“我家没人了?”
赵大勇小心翼翼的奏报说道,“老太爷当年居於此地,遇著灾荒、兵乱,这才走的。皇后殿下寻来外亲,定为守坟户。”
马寻对此倒是不太意外,真的要是能找著亲戚,早就找到了,不至於这么多年都没人去找他。
这么些年,李贞还找回来了几个流落的亲戚。但是马寻这边,从未有动静,他似乎就是天生的孤寡一般。
所谓的外亲,类似於和马家有点亲戚关係的武家,隔的就有些远,
一个老態龙钟的长者上前问道,“敢问贵人因何而来?”
“晚辈马寻,敢问长者是家中何人?”马寻连忙问道,“可知我娘亲葬於何处?”
长者顿时激动了,“你是么儿子嗣?”
完了,彻底完了。
么儿,娘亲是老么?
张三丰和道衍默默的在诵经祈福,有些人可能是生来命苦,马寻看似就是其中之一。
刘伯温也表情复杂,他这些年也没少留意一些事情,只可惜不要说他了,就算是皇帝皇后也无法完全找到战乱年代失踪的人。
更別说一座荒坟了。
所以马寻的遗憾,可能一直都是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