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1章 天生地养  大明第一国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461章 天生地养

大蒜素、酒精或者一些关於急救、备胎等等医学或者常识,马寻觉得自己该教的都教了。

煤球等等,这也是在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选项。

他不认为自己可以一下子做好,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其实马寻一直都是想要寻找一些长绒,別看以后的似乎不稀奇,如今的也不稀奇。

只是如今的是本土,绒比较短且粗糙、產量较低,马寻都对印度动心思了,对於去甘肃等地种也有心思。

只不过现在的纺织中心是在江苏,甘肃那边还不算特別稳定,所以还没办法大力的去种植。

清朝的槽点確实不少,但是作为歷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很多制度上也確实是封建制度集大成者。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包括军机处、对宗室的管理等等。

这確实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只是马寻担心步子迈得太大引起的阻力大。

歷史上的一系列改革者、变法者,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些也是不爭的事实。

更何况一系列的变革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动盪,这都是马寻需要担心的,毕竟明初还有太多的不稳定性。

赵大勇风风火火的来了,“国舅爷,我打听了一下。百姓觉得是知县不修德行,以至於去年遭了灾,百姓没了粮食度日,因此捆他入京。”

马寻忍不住皱眉,“遭灾?水灾还是旱灾?”

“蝗灾。”赵大勇忧心的说道,“好在不算严重,只有一些人家受影响。”

这一下可就让马寻揪心了,蝗灾是农业社会近乎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於蝗灾的频繁,这也是有著一些数据,

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虽说规模有大有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只要蝗虫过境,轻则粮食减產,重则直接绝收。

现在来看这只是一场小规模的蝗灾,但是一旦倒霉,就会孵化出大量的蝗虫,会和周边的蝗虫合流。

到那时候蝗群就会开始转移,那就成为了飞蝗过境、就要引发大规模的饥荒了。

蝗灾,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其实马寻也没少经歷过蝗灾,元末乱世到现在,大大小小的蝗灾多少都知道些。

“这么说来是得小心些了,浙江这边还算好的。”马寻嘆著气说道,“真要是中原地带、黄淮地带,那才是蝗灾高发区。”

对此刘伯温等人不太意外,因为他们也都有这样的认知。

蝗灾看似是到处都是,只是有些区域的蝗灾確实更为频繁和严重。

徐允恭忽然问道,“舅舅,您知道怎么治蝗灾吗?”

常茂下意识的说道,“那是肯定了,我舅舅什么不知道?”

徐允恭不高兴的看了一眼常茂,“我舅舅”、“我舅舅”,也不知道你亲舅舅听了作何感想!

再说了,你也就是绕了一圈罢了,是沾了你姐的光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喊声舅舅。

我可不一样,我虽说沾了姐姐的光可以喊声舅舅,我还沾了妹妹的光,更加有底气!

偏偏就是你常茂,闹的天下人都以为这是你亲舅舅了!

刘鹰不管那么多,只是说道,“当年看史书见到唐太宗吞蝗移灾,心中不免感慨。如今知道蝗灾近在眼前,不免担忧。”

常茂和徐允恭对视一眼,他俩可看不上刘。倒不是担心『抢舅舅”,或者这只是诚意伯的嫡长孙,主要是刘文约约的,哪怕徐允恭算是能文能武,但是不算是正统的读书人,气场不和。

张三丰则有些好奇的问道,“师弟,你心思敏捷,又有诸多奇思。莫非蝗灾成因,你也知晓?”

其他人立刻好奇起来了,要是马寻真的知道蝗灾的成因,好像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知道些,但是也不全。”马寻隨口说道,“真要是治理蝗灾,我觉得首先还是要重视水利。”

常茂不太理解了,“舅舅,这话是怎么说的?蝗灾,那就是蝗虫,咱们捕了、杀了就是,和水利有什么关係?”

马寻看著这傻大个心都累了,“蝗虫从哪孵化你都不知道,如何去治理?蝗虫多能生,你又如何不知?”

刘伯温微微眉说道,“我倒是记得有过记载,蝗即鱼卵所化,或是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刘伯温这么说不是他多么没见识,而是在这个年代已经非常有见识了,只不过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以及对於很多事情的观察还没有特別的细致。

马寻解释说道,“岳父,一般来说一旦出现旱灾,就容易出蝗灾。土地乾旱就有利於蝗虫產卵,再者就是一旦乾旱就容易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蝗虫也適合在这些地方產卵孵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