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定中原,赵匡胤崩(上)
宋军的整体实力本就优于辽军。
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有极多。
不仅仅是因为顾氏所带来的些许改变,同样还包括了宋军连年征战连战连捷所养成的士气原因。
当然——
最关键的原因仍是因为辽国刚刚从乱中恢复。
耶律璟这个在原史之中便颇为有名的暴君,在如今的发展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影响宋军的一直都是辽军占据了地利!
而如今,这一点终于解决了!
——局势骤变!
其实也唯有到了如今的这种局面,才能将一个统帅的本事彰显的淋漓尽致。
顾瑾并非是一个顶尖的统帅。
至少在顾易这个已经见识到了太多太多不凡之人的眼中看来,顾瑾无论是从属性上也好亦或是表现上也罢,都难以成为最为顶尖的人才。
但,奈何他为了此事已经筹措了太久太久!
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思考过各种的可能性。
可以说,当辽军从各个要地杀出的那一刻起,这些人便已经是中了他的埋伏!
这就是他的恐怖之处!
面对这四面八方杀来的辽军,顾瑾第一时间仍是没有主动进攻。
当然——
他也并没有选择如往常那般直接让宋军放弃各个城池直接撤退,而是以太原为中心,在周围数座小城之间开始与辽军会战,但却始终没有展现出全部的实力!
没错,仍旧是诱敌!
辽国最为精锐的便是骑兵。
这是他们这些外族之人一贯的特征!
而反观宋军,虽然骑兵实力也不算差,但顾瑾可不愿意付出太大的代价!
他必须要利用太原的地势!
这其实同样也是心理战。
若是换做其他时期,辽国的这些将领们绝对不会犯险。
但如今可不同!
他们是需要证明王应琛是错的!
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要尽可能的去将宋军彻底赶出太原,也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他们是对的,才能奠定他们来日在整个朝堂之中的地位。
这就是顾氏子对人心的判断!
同样也是顾瑾此次手中最为锋利的利刃!
开宝八年,七月。
辽军率先攻破忻州,宋军惨败一路逃亡太原。
消息传开,九州巨震!
这是赵匡胤称帝建宋至今威仪的一次大败!
同样也是顾氏千年以来首次受挫!
这瞬间便再次激起了辽国将士们的贪念,各部人马攻势都迅速了不知道多少,甚至都隐隐有了相互竞争的味道!
而就在当月——
辽军再次攻破代州。
无数人马一路劫掠从四面八方杀向太原。
在这其中,同样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此造势,将各种夸大后的战果传向整个天下!
而这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小。
顾氏太过于辉煌了。
一个足足千载的家族,在整个华夏青史之上,都实在是过于耀眼。
尤其是对于底层百姓们而言。
顾氏更是宛若神灵。
纵使如今的九州百姓还未能够直接感受到顾氏的恩德,但亦是能在那一个个关于顾氏的传说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当这些人听到这个消息之时,就宛若是信念的崩塌一般。
包括不少的世族,都会与百姓们一般想到一个问题。
“顾氏的无敌之名终是要亡于此间了嘛?”
但.
纵使敌军再怎么去蛊惑,顾瑾却仍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计划,将将士们的请战之心全都给压了下来,任由辽军不断地逼近太原!
开宝八年,八月中旬。
岚州再次告破。
自此——
辽军南下进攻太原的各方路线均是已被打通,各部人马相互聚集,沿着三条战线朝着太原城杀来!
一路从忻州经石岭关进入太原盆地。
这同样也是在原史之中,宋辽交战的主要地点之一。
一路由从岚州经天门关至太原。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一路偏师。、
从井陉道西进。
此路极为的艰险,各方地势都不适合辽国军队作战,若是换做了以往的话,他们绝对是不会在这其中安排人马的。
但一切就正如顾瑾所预料的一般。
在巨大利益与声望的诱惑之下。
这些人已经失去了理智。
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的机会,纵使不能亲自攻破太原也要参与到其中,蹭上这么一分的功劳。
短短数月时间,局势彻底扭转。
宋军转攻为守。
整个北汉境内,由双方僵持的局势瞬间便转为了一边倒下的趋势。
但哪怕就是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
顾瑾却仍是没有心急。
他仍是使用着各种手段让敌军坚信宋军已经彻底大乱了,继续引他们冒险深入,通过太原附近的地势来不断地分割敌军。
山、河等一切地势,都被顾瑾算入其中。
同样,他也是在用这种手段来逼迫耶律贤杀了王应琛。
他早已收到了辽国传来的消息。
这同样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尝试。
王应琛绝对是个变数。
此人集儒法黄老等显学之大成,以法治国,以儒、黄老等学派抚民。
若是能够除掉此人,对于大宋而言。
绝对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胜仗。
因为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整个天下之间能够与大宋对弈的,也只剩下了辽国。
若是能够除掉王应琛,那对辽国所造成的打击将会远超以往!
上京临潢府,丞相府。
与往日门庭若市的景象不同,自那一日起,整座丞相府便仿佛成了大辽无人敢近的禁地,再无人前来拜访王应琛。
他触动太多人的利益,自然不会有什么盟友替他说话。
可王应琛却始终未见急迫,只是终日静坐府中读书,仿佛全然不在意自己已置身于生死边缘。
然而这一日,丞相府的寂静终于被打破了。
随着一辆马车缓缓驶至门前。
守门的侍卫一见来人,顿时低头屏息,不敢作声。
耶律贤径直走入府中,身后几名内侍抬着一箱奏疏紧随其后。
“看看吧。”
甫一见面,不等王应琛行礼,耶律贤便摆手命人将奏疏尽数堆在他面前,语气平淡地说道:“你说,朕该不该杀你。”
王应琛眼神微动,虽早已猜到奏疏内容,仍恭敬地取过几封细看。
片刻后,他起身跪下,从容应道:“陛下不必杀臣。”
“此战若胜,臣自当以死谢罪。”
他语声平静,即便谈及生死,眼中亦无半分惧色,仿佛对局势的判断依旧坚信不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