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章 感觉自己强得可怕(5k)
就说嘛,这小子除了那些大框框里的想法,必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否则他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在排在载人航天之前,有更急需的事情要做。
高振东没有说口水话的习惯。
不只是他,其他同志也是很有兴趣。
“还有?能做的事情,应该都被找得差不多了吧。”一位同志对旁边的人低声说道。刚才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那么多,还能剩下?
“不知道啊,不过他既然这么说,那肯定是有的,他的风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过空炮来着。”
“倒是从来没有,只是我很难想象,得想得多久、多刁,知识储备多广,才能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还能找到应用方向,毕竟能干的事情,差不多都被我们说完了吧。”
“不知道,听听就知道了。”
就在一片好奇中,高振东开口了。
“我考虑的,一个是遥感,一个是通信类,但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通信。”
这话说得同志们有点懵,遥感这个倒是好理解,不管是什么手段吧,反正都是为了遥感,但是通信类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通信?
这不就跟“来碗牛肉面,不要牛肉不要面”差不多么?
不过同志们都没说话,而是等着高振东往下说。
“遥感类的,我的考虑是搞一种遥感卫星,做到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宽的遥感卫星。”
高振东这十二个字,顿时就把会场给炸了。
主要是这十二个字,每三个字为一组,都是同志们想要渴求而不得的。
全天时,说明不分白天晚上。
全天候,说明不管刮风下雨,云雾雹雪。
高分辨就不用说了,这算是遥感的最基础要求,但是往往很难做到。
而大幅宽同样麻烦,对于光学卫星来说,幅宽和分辨率不可兼得,因为成像单元面积是有限的,都说大底吃八方,但是如果幅宽太大,大底也不好使,容纳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这十二个字,前六个字是可用性,后六个字是基本性能,基本上涵盖了同志们对遥感技术的最基础需求。
可见光遥感有很多优点,但是全天时和全天候就别想了,夜晚、云雾、雨雪,都能给它造成很大麻烦,以国内的某些省份为例,一年365天,能看得见的大概也就1/3,再扣掉光线不足的夜晚什么的,就更少了。
而高分辨率和大幅宽,别说可见光遥感在这两项上成问题,就连红外波段,同样成问题,毕竟这两货不管怎么弄,光学系统摆在那儿呢,以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同志们原本以为高振东是想搞红外波段的遥感,毕竟有部分同志知道,在红外成像方面,特别是红外成像材料,高振东是国内妥妥的第一。
“还以为他要搞红外成像,没想到他直接不陪你玩,看不上,自己找了条新路。”
“估计是把红外留给我们吧,毕竟那东西有基础了,虽然基础还是他打下的。”
“这本事,佩服佩服。”
“那他到底是要搞什么东西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
别的同志在想什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场的部队的同志却是激动起来。
“真能有这个效果?”他盯着高振东,双眼精光四射。
高振东点点头:“有的有的,包有的,不过也不是没缺陷,这种遥感成像,是没有色彩的,不过放心,虽然没有色彩,但是能形成含有一定细节元素的黑白图像,不是纯粹的地形变化。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探测地形地物轮廓的改变,也就是三维成像。”
他想做的,其实很简单,把sar雷达上星!
sar雷达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特性,那就是分辨率不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只要雷达功率足够,收到的回波信号信噪比达到要求,那分辨率就不会变,20公里是这个分辨率,200公里还是这个分辨率,属于是没有就没有,有了就不变。
实际上,合成孔径雷达的特殊之处还不仅仅如此,理论上,这货的成像分辨率,和波长都没关系。选用不同波段来做sar,仅仅是因为不同波长的穿透性、后向散射等成像特性不同。
“是什么技术?”部队的同志问出了一句实际上不太适合问出来的话。
不过好在这里都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且sar这东西是早就存在的,并不算什么保密的事情,略有所知的委总工拉住了想要制止的委领导。
“sar雷达!”高振东道。
“sar雷达?”这里的同志都是懵的,因为这里就没有一个人是搞雷达的,对sar不说是一无所知,至少也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就算是少部分搞通信的同志也是这样,虽然都是射频,但是射频和射频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连专业的雷达所都还在摸索的新技术,非专业的同志不清楚也是正常。
“对,这是一种新型雷达,总之,能达到这种效果,当然,想要放到卫星上去,难度还很大,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值得一试,太多好处了。”高振东笑道。
别人还没反应过来,部队的同志反应却是最快的,毕竟刚才高振东说的“地形”二字,大约是除了火力、情报等少数几个词之外,最能触动他的词了。
“也就是说,如果搞成了,这个卫星能随时透过大气,随时随地生成黑白照片,甚至监视地形的变化,或者说,能随时生成全球范围内的地形图?”
这有多大好处,都不用多说。
高振东点点头,补充道:“不只是地形图,如果做得好,还能根据回波的不同特征,把水面和陆地、沙漠等不同地貌给区分开来,甚至它能分辨出水面的波浪。”
听到这里,委总工“啊”了一声,想起来了,这不是高振东曾经说过的,用雷达发现潜艇涌上海面的尾流的反潜方法嘛!
“分辨率能到多少?”部队的同志同样想起了很多事情,这东西能干的事情太多了!
“0.5~10米量级吧,更高的理论上也能做,不过现在奔着1~3米的量级级去,是个比较合适的范围。”高振东笑道。
其他同志差点爆出粗口来,现在的光学卫星,都不见得能到1米啊。
“哈哈哈,好好好,这个值得搞!值得搞!”部队的同志高兴不已,这东西和可见光卫星结合起来,简直完美!
高振东笑道:“其实不只是你们能用,国土、灾害、农业等部门都能用,估产、预警、后评估等等,都用得上。”
委总工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还是那么喜欢农林牧渔,灾害应急。
部队的同志倒是不以为意,这样更好,大家都能用,利用率就高了,而大家都能用,就意味着这东西更容易上马。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可是这么远的距离,雷达的作用距离够么?功率和供电是不是供应得上啊?”想到这里,他反倒是有些担心起来,还别说,在这里的同志,对雷达最熟悉的,反倒就是这位来自部队的同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