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7章 分家  红楼兵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327章 分家

平心而论,王信並不想天天忙碌。

如果不是因为倭寇和胡虏之患,王信认为自己大概率会混吃等死。

以自己目前创造的条件,加上林如海他们这个圈子的推动,自己当个总兵没什么问题。

关键林如海与贾政两人的性子不强势,不会强人所难。

那么自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会很舒服,

总兵是二品,根据朝廷规定,儿子能担任四品通事舍人,子承父业,起步就是四品的武官,哪怕能力不足,一辈子混个吃喝不愁没问题,

儿子一点本事也没有,吃了一辈子老本,他的儿子还能当六品白名舍人。

还有什么不满的?

这就是当將领的好处,只要不造反,保底是三代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几孙两代人隨便努努力,延续个四五代並不难。

汉朝宗亲到了刘备那一代,刘备都得编草鞋去了,何况自己只是个总兵。

这也是大周的基本盘。

如大明卫所將领数次为大明力挽狂澜,其中出了多少文武精英,连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和戚继光也出自军户將领家庭。

至於百年后怎么办。

凉拌。

自己还能管一百年后的事?

只要不是大清就行。

大清以少治多,必然打压主体发展,也是事物的必然。

並且现在是太平时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一个当兵的,去谈什么治理国家,只会惹人厌烦。

最大的麻烦其实太上皇和皇帝。

为了不落个贾赦他们一样的结局,自己必然得多想一想,手里的筹码越多,应对的底气也越足。

林如海的思路没错,直奔主题,掌握京营军权,无论是哪边都得顾虑。

四大家落败的原因,不是所谓的欺男霸女,放贷杀人等,而是四大家彻底失去了兵权,在皇帝面前没有了筹码,当然被新君用来杀鸡做猴。

主要责任在王子腾。

还有运气也不好,林如海这样关键的人物竟然病逝了。

林如海希望通过自己掌握兵权,那么很多事就不同了,在朝廷的底气也会变足,而成为京营的实权总兵,自己的地位在圈子里也会更加重要。

但是还不够。

京营总兵太多了,头上还有四个提督,提督上还有五军都督府....,

那么如何安置大同西军呢。

王信一边思考,一边仿佛在看著空中的什么確认似的。

不再犹豫,王信问向严中正和曾直,两人一文一武,帮助王信分担许多事,“如果我回京,举荐赵雍升为参將,接任大同西军,你们怎么看?”

严中正和曾直互相看了一眼。

军权归於兵部,军权是什么?包括了人事任命。

任何武官的升迁和调动,以及罢免,皆掌握在兵部,除了唐以前,如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人事权和財权都在节度使手中,只没有当地的行政权。

手下將领的升迁调动,由节度使说了算,加上財政权,可见节度使权力有多大。

自宋以后,不可想像。

大周承袭明制,而明亡於土木堡,所以大周之初,和大明一样,由勛贵掌握兵权,不过大周可没有朱元璋,把勛贵势力削弱一番,因此大周的勛贵势力强大得多。

但是发展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事就是必然的。

勛贵子弟不堪用、文官崛起......乃至兵部收拢兵权等,可以看到,太上皇年轻的时候还是做了许多事的。

兵部收拢了兵权,又不能彻底掌握下面的將领能力如何,到底谁可以用等等。

其实还是听取下面主官的建议。

如王信有举荐和建议的权力。

大同西军各將的功劳,品级小的,王信可以直接向兵部举荐,兵部一般不会拒绝,而品级高的,那么王信只能向兵部建议,采不採纳要看兵部怎么决定。

但是大周贪腐成风。

举荐之前需要向兵部和各级衙门输送银子去走动关係,每个品级需要多少钱有个大概的数,已经形成了规矩。

这就是买官。

买官不是白身钱买个几品官做,而是升官的人,需要钱来落实。

如前明一样。

勛贵和卫所將领承袭爵位和职位,先要掏出一笔钱。

勛贵向太监掏钱,卫所將领向衙门掏钱,

王信不收下面將领的孝敬,下面將领也能收他们下面人的孝敬,各自的俸禄实打实到手,所以才能保证清廉,因为可以活得下去。

而王信赚的钱,用来给军官和士兵补发朝廷拖欠的军,包括採购部分军备。

实际上就是债务的转移。

原本是朝廷拖欠每个士兵,大同西军先行垫付了,变成朝廷拖欠大同西军。

以前在扬州这么干,有林如海兜著,他是当时的財神爷,各个都指责他手指缝里漏出来点油水,没有谁不给他面子。

后来到了京城,自己成为了正经官兵,不再是民兵將领身份,许多事就变了。

不过靠著三年平胡的承诺,张吉甫大手一挥,特事特办了一回。

这次呢。

严中正和曾直脸色凝重,皆皱著眉头。

“如果胡人还在的话,倒是好办了一些。”曾直直言道。

王信摇了摇头。

曾直是辽东大户子弟,那边是东平郡王的地盘,在边地谁不闹出点动静,也就是养寇自重。

程咬金三板斧,管用就行。

而且这套的的確確好用。

戚继光就是做的太好,以至於朝廷敢撤了他。

辽东那边,朝廷也撤了李成梁一回,而且还不敢太过分,留下了他的儿子继续在辽东掌权,结果最后还是因为寇情严重,重新放了李成梁回辽东。

严中正笑了笑,“將军要是打算这么做,早就这么做了。”

“那怎么办?”

“何况是接任大同西军的人选,將军是因为欠缺了资歷,功劳是足够升任的总兵,按道理而言,大同西军的主將应该是总兵身份。”

曾直脸色冷静,很肯定的语气。

“赵雍只是游击將军,与將军虽然只差了一级,实际上差多了,將军想要让赵雍接任,恐怕朝廷那边很难通过。”

到底是大户子弟,对很多事门清。

说的没错。

严中正无话可说。

王信也点了点头,如果自己离开大同西军,兵部的確可能从外头派个人来掌领大同西军。

“分家吧。”

曾直提议道。

王信一脸意外,严中正也露出好奇的目光。

“关外是一部,关內是一部,无论接替將军的是谁,都无法轻易掌控大同西军。”曾直越说越清晰,有了完整的计划。

“让汤平负责关外,赵雍负责关內,张灿带领骑兵驻守归化。”

王信明白了。

汤平驻守威远关,背后又有周家的关係,加上聚眾昌,他在关外的地位会很稳,哪怕是张文锦要动汤平都不容易,何况是新来的人。

只要保住了关外,谁能挡住贸易?

张文锦都不行。

而关外又不在朝廷控制之中。

赵雍是除了自己之外,大同西军中职位最高的將领,他负责关內,有整个大同西军的將领支持,地位同样稳定,新来的接替者斗不过他,

又不是节度使,赵雍的升迁同样在兵部手中。

自己没有人事权,新来的接替者也没有人事权,大家都束手束脚。

那为什么还要分个张灿出来呢。

王信內心感慨。

大户子弟就是大户子弟,眼光方面的確是平民子弟很难追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