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0章 大势在我  红楼兵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350章 大势在我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翟文与大同上下官员们送别张文锦出城后,等不见了张文锦的轿子,众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返回城中,回到温暖的屋子烤火才是正经事。

北方比南方冷得早。

边地比北方冷得更早,气候也更加恶劣,否则不会成为边地,除非王朝武力虽败,无力镇压四方。

幸运的是大周虽然积弊众多,却依然还是宗藩天下的宗主国。

所以大同本就比别的地方冷的早些,除非比大同还要远的地方,如辽东与努尔干都司等,或者曾归大周直统的大宁。

“还不错。”

坐在轿子上的翟文,经过城门时随意看了几眼,虽有些贫民衣裳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弯着腰快步行走于街头,总体上并无大碍。

“幸亏王信坚持北伐。”

放下轿帘后,翟文坐了回去,想到这几年大同的变化。

明明是最贫瘠寒苦之地,反而成为了塞上江南,竟比内地许多地方要安逸稳定些许,虽然环境艰苦,终归能活人,老幼妇孺至少因此不下十万。

所以这就是王信所追求的?

一个武夫而已。

果真是赤子之心么。

翟文摇了摇头,心里有些感慨,反正他是学不来的,也不相信还会有第二个王信,书上的道理是书上的,只有读书读傻了的才会相信书上的道理。

虽然如此,但是见到这样一个人物,而且真让他办成了一件大事,自己还从中获利,的确是一件不讨厌的事。

可惜。

也就如此了。

翟文想了想,进城后没有回家,而是让轿夫抬着轿子去了聚众昌总号。

聚众昌不是传统的商号,而是一家众多商人集股的新商号,虽是新商号,规模却很大,特别是关外,垄断了关外的三个集市。

不过新商号也有短板。

渠道比较缺乏,所以大头的利润分给了南来北往的行商,比如薛家。

仗着在江南的关系与大同西军的关系,薛家运送一匹马到江南能卖到二十余两,而聚众昌从牧民中收购成本为三两,在关外售卖也才六两。

聚众昌的毛利,不如薛家毛利的零头。

“翟大人,您怎么来了。”

看到轿子停在门口,认清楚下来的官员,商号里早就有名掌柜跑出来迎接,恭敬道:“请里面坐。”

“你们往京城的商队出发了没有?”

“已经出发了。”

“年节前到的还有么?”

“巧了不是。”

掌柜笑道:“最后一支商队,出发日期就在后日。”

翟文点点头。

他打算给王信送点礼。

王信不怎么收礼,也不怎么送礼,这种特立独行的人物并无法在官场上生存,没想到此人机缘巧合,总之竟然走到了今日。

有些事情只要开头办好了,后面反而好办。

难就难在一个开头。

如不收礼。

只要熬出头了,有了这个名声,反而成为了一个标签,在某方面不利,但换个角度,有时候又是独特的优势,前提是熬出头。

这就是个死局。

不送礼无法出头,既然送了礼,那还装什么清高,只会惹一身骚。

虽然不知道王信最初是如何办成的,反正这次翟文打算纯亏一把,因为自己就算给王信送了礼,王信日后也不会还礼。

吃亏就吃亏吧。

王信不收礼,京城居住不易,有了孩子,一切就由不得他了,终归要给自己的孩子们多着想,自己算是他的朋友,多为他着想下。

翟文选了些容易出手的名贵字画,大概值个六七百两银子,托了聚众昌送去京城。

这种事对商行来说习以为常。

翟文委托的事情倒是简单,反而是张文锦才算是麻烦一些,上百辆大车的货物运去京城,而且价值连城,聚众昌不敢出篓子。

这种委托能交给聚众昌,也说明聚众昌的地位已经获得了认可。

有些哪怕是张文锦更信任的商行,可实力不够的话,张文锦也不敢委托的。

张德辉来到大同半年了。

忙碌了一场,总算有了点眉头。

亲自带着一支商队离开,与聚众昌的商队同一日,一个经天成城,经宣府走居庸关入京师,一个经广昌县走紫荆关入保定,然后到天津走运河。

运河南端沿岸的扬州、淮安等城市是畜牧交易重要的集散地。

也是各类行业重要的集散地。

这样的交通环境,注定了这些江南地区城市的经济发达,以及商业交流贸易占比大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社会属性。

聚众昌的商业渠道试探性的往京师发展,只有在京师站稳了脚跟,以京师的利润,才足够支撑聚众昌往周边扩散,这个过程缓慢而又牢靠。

不过市场反应并不大。

每年都有新的商号,每年也有歇号的商号,多一家不嫌多,少一家也不在乎。

人们关注的是自个的日子。

王信这几日请了假,没有参与京营四军年关调防巡视的章程,这些条例犹如一个个的补丁,不过已经沦为虚设,王信不想浪费时间。

他现在只期盼母子平安,或者母女平安。

“不会有事的,信爷不要急。”

产房里。

有经验的稳婆指挥,烧水的烧水,扶住平儿的,准备各类工具的,甚至有擀面杖。

王信看到过擀面杖,虽然心里不爽,下意识的认为手段粗糙低劣,实际上王信也清楚,哪怕在后世,有经验的大夫遇到紧急情况,也会粗暴的类似擀面杖的碾压孕妇腹部。

只是王信对后世的技术有信心,对现在的技术信心不足,只能期待顺顺利利。

“拜托了。”

王信拱了拱手,十分的客气。

贾府来的婆子愣了愣,不过很快进去屋里,平儿又忍不住的叫唤起来,已经过了半个时辰,稳婆额头上开始冒汗,寒冷的天气,屋子里人人一身汗。

不过是个孩子罢了。

在古代,自己的地位,一个孩子算个什么,何愁不会有孩子。

王信安静的坐着。

以前的时候,王信并不喜欢小孩,甚至感到讨厌,哪怕自己也是从小孩过来的,但是自私的去想,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

可是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不可预测。

否则像个动物似的,一切都是本能,那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这也是人的伟大之处。

所以面对自己即将问世的血脉,这种全世界唯一可以让自己投尽全部的所在,这种感觉让一个人在世界上有了羁绊。

那么明知道会有那些什么不孝子之类的存在,但是并不妨碍。

犹如什么向往爱情。

哪怕世间有那么多不尽人意的事,依然阻止不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

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穷者独善其,富者达济天下。

做一个幸福的人。

太多的祝愿,王信紧紧的盯着窗户。

此时。

又有几人来到王信的家门口,管家连忙出来迎接,道歉的解释,他们送来别人委托的礼物,以及留下嘱咐,管家亲自送别。

来自大同的最多,还有来自江南的。

京城里的也不少。

“往年府里没有多少年礼可收,今年奇了怪。”管家带着人把礼物清点入库,留下礼单,随时等待王信过目,忍不住感慨道。

来自大江南北的年礼,已经挤满了两间库房。

管家私下算了算,合起来不下三四千两银子,最多的几百两,还有些许零零散散的,以布匹绸缎最多。

“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真保镇、昌平镇十一镇,共有天下精兵之七,合计八十万,每年军费七百万。”

“京营占天下精兵之二,合计十二万,每年军费一百四十万两。”

“此次裁军各部商议结果除辽东镇、大同镇与太原镇之外,其余八镇皆裁军至三万兵,辽东镇留兵十万、大同镇留兵十万,太原镇留兵六万。”

内阁。

兵部侍郎李源念着册子。

张吉甫脸色平静,在场其余人面色各异。

此次裁军规模不小,从八十万变成五十万,减少了整整三十万。

裁军规模最大的是太原镇,最初为十二万兵,如今缩减为六万,也就是要裁六万,等于要裁一半。

其次是辽东镇。

辽东兵马合计十五万,考虑东胡和蛮族的不稳,所以保留十万之多,可依然裁减了五万,只比太原少了一万。

至于同为十二万的大同镇,反倒是缩减的最少,只裁兵两万。

与蓟州、宣府、真保、昌平这四个围绕京师,原本五万兵力的军镇一样,同样只裁兵两万。

在场的官员们纷纷开始揣摩。

这份名单背后的意义。

“天下不安,南安郡王前线失利,正求朝廷援助,此时裁兵,是否斟酌斟酌?”戎政尚书陶杰皱着眉头,小心翼翼的提出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