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第二天一早,司马休之就前来告别,说是想早日赶到武陵。
刘道规寒暄了几句,让刘钟的水军送他们南下。
拿下弘农,姚兴没虽在华山聚集四五万大军,却没胆量出来报仇。
反而又派人送了一封信过来,说是愿将关东诸郡送给刘道规,只求释放姚文思等一众俘虏。
柴壁之战后,姚兴也给拓跋珪写了一封信,请求释放被俘的唐小方、姚良国、狄伯支等将,拓跋珪还真放了这些人。
刘道规回了一封信,姚文思可以还给他,但其他俘虏要么用粮食,要么用战马来换。
信送过去,却如石沉大海。
殷仲文道:“刘勃勃率部逐水草而居,四处攻袭,秦军疲于应付,国势大不如前,拿不出粮食和战马来交换俘虏。”
“那就怪不得我们了。”刘道规从没想过交还俘虏。
弘农一战,前前后后俘虏三四万羌氐匈奴,肯定不能就这么放了。
即便是匈奴人,在渑池定居了几十年后,也学会了耕种,而羌氐早就汉化了,语言习俗都与晋人相同。
有这些人的加入,南雍州的人力就充足起来。
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设置奴户,人跟旗走,在南阳、顺阳设置十六屯营,五户一伍,十户一什,五十户一队。
编制、官吏一如军中,行连坐之法,一户逃散,全伍连坐,一伍逃散,全队罚之。
所有屯田奴户挂在折冲府下,由府兵监护。
屯田所得,官八民二,只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计,不至于饿死。
这套屯田制沿袭自曹魏。
相当于吸这些异族的血,滋养荆襄。
南阳盆地在两汉时是粮仓所在,五胡乱华,沦为废墟,刘道规这么干,一方面为了快速积累北伐的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尝试。
北方大地,诸族林立,全部杀了不现实,也根本做不到。
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奴役,用他们供养华夏。
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刘道规逐渐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族群想要崛起,要么压榨自己人,要么杀出去,奴役外面的异族……
如今手上掌握西府北府两把利刃,自然要对自己人好一点。
当然,刘道规也没赶尽杀绝,毕竟这些人汉化较深,十五年奴户之后,转为民户,给了他们一丝盼头。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靠的是耕战。
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逐渐在西域站稳脚跟。
曹魏也是靠的屯田,国力逐渐碾压吴蜀。
北伐是果,而屯田是因,让所有人吃饱饭,才有力气北伐。
刘道规带着亲卫赶去汉水之北巡视。
本以为这些胡人俘虏会反抗,却出奇的顺从,老老实实在田间劳作,一个逃跑的人都没有。
询问之后方才得知,这些人在秦国治下过的也不好。
魏国的拓跋珪在计口授田,晋室在推行土断,秦国的姚兴却没有,柴壁之战后,西面也不安稳,秃发傉檀招揽卢水胡酋首彭奚念,再联合刘勃勃,反复袭扰秦国。
秦国疲于奔命,耗费大量国力,这种局面下,姚兴还在长安永贵里修建佛塔,在皇宫中建造波若台,坐禅僧人动辄千余众。
长年累月的征伐和叛乱,将姚兴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积攒的国力挥霍殆尽。
只能增加田赋和税收,关津、盐竹山木皆课以重税,秦国普通的人日子也就难过了。
柴壁之战这种关乎国运的决战,一旦输了,就是这种下场。
这些俘虏在南阳还能有一碗饭吃,官八民二是这时代的普遍税制。
其实田赋不可怕,毕竟还能有一碗饭吃,可怕的是无穷无尽的徭役,百姓需要自己带着粮草服徭役。
加上官吏的层层盘剥,一场徭役下来,倾家荡产者比比皆是。
刘道规治下的奴户,基本没有什么徭役,只有军役,也就是每次大战,都会组建义从军,奴户跟在后面能吃到一口肉。
若是有了战功,直接翻身。
这也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迁居到中原的羌氐匈奴诸族,族群意识比晋人还差,给曹家卖过命,给司马家卖过命,后来也给刘渊、石勒、慕容皝、苻坚卖命。
现在刘道规来了,也是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