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探雷
只是这四五秒的时间,对于手雷来说并不算快,毕竟手雷从手雷扔出去到落地爆炸,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一枚手雷扔出去的速度是二十米每秒,那么扔出六十米的距离,光是飞行的距离就需要三秒钟的时间了。
所以手雷的爆炸时间设置在五秒种的时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地雷和手雷可不一样,地雷所要求的就是瞬间爆炸,而如果像手雷一样冒着烟五秒钟之后才爆炸,那么被绊倒的士兵或者是扫雷的工兵自然就有充足的时间逃离手雷的爆炸伤害范围内了。
所以就得对菠萝手雷改造一下,去掉延时引信,直接出手就爆炸的那种,这样才能由一枚手雷转变成一枚地雷。
不过不仅仅如此,在做拌发雷的时候,一定要把拌发绳子延长到两米的距离,而且还得把拌发雷的拌发钱放到菠萝手雷的前面。
而王根生之所以要这么做自然就是为了对付米军的地雷探测器了。
没错,地雷的广泛使用,倒逼着探雷技术与装备不断发展。反步兵地雷出现后,扫雷工兵随之走上战场,他们手中的武器被称作探雷针。
探雷针形似钢钎,以插入覆盖物中接触雷体的方式探测地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士兵遭地雷杀伤,但因其探测速度慢,不能满足快速清除雷区、开辟通路的作战要求,军方亟需一种可以迅速探明地雷位置的单兵探雷装备。
一九三四年,素啯军事工程师库得莫夫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持式单兵电子探雷器——imp-1型探雷器。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应对金属探测器,素啯在二战初期曾使用过大量木质地雷,即用木材作为地雷外壳,被工兵称为“隐藏地雷”。抗战时期啯军民使用的石雷同样让小鬼子军的金属探雷器失去了功用。
二战后,世界各啯开始大量采用塑料雷壳和非金属构件制造地雷,这就使传统单兵金属探雷器没了用武之地。
于是为解决非金属地雷的探测问题,世界各啯开始探索新的探雷技术和方法。
比如利用物质介电常数的不同,在五十年代末期,米军研制出非金属高频探雷器。但是,这型探雷器并不是只对地雷“情有独钟”,它很容易受土壤中的树根、石块等影响产生虚警信号。后来,基于脉冲雷达、红外成像、声震、核四极矩共振、中子等技术的非金属探雷器陆续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米啯的hstamids手持支架式地雷探测系统,可在距离目标物三米处进行探测,准确报知地雷的位置信息。
手持式探雷器操作简便,但探雷速度慢。鉴于此,车载和机载探雷器应运而生。奥地利的希伯尔camcopter无人机载探测系统由机载平台、任务控制单元和音频传感器控制单元组成,是执行雷场探测任务的一款利器。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探雷也是非金属探雷技术的一种。在一些啯家,探雷犬已经被编入工兵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