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探雷犬相比,探雷鼠体重轻,误踩地雷也不会“阵亡”。环境适应性强,在环境恶劣的雷区它们依然能“安心”工作。嗅觉灵敏,经过训练它们对炸药的识别率可达百分百。这,为人类高效探测地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战时扫雷的目的是为了开辟安全通路。这种情况下,引爆或诱爆地雷是最常用的手段。为减少扫雷人员伤亡,一战末期,瑛啯曾在坦克上加装滚压式扫雷器。二战期间,以坦克为平台的多种扫雷器相继出现,如“蝎”型打击式扫雷器、挖掘和爆破扫雷器等。这些扫雷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结构笨重而作用有限。
随着固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发展,之后,瑛、米、素等啯研制出了火箭扫雷车和火箭爆破器,可一次性开辟数百米长的通路,扫雷效率显著提高。
不过在王根生穿越前,就有人发明了无人扫雷机器人,利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扫雷。
既然有了扫雷机械和扫雷机器人,为什么还需要人工排雷?因为,机械化扫雷装备在战技术性能上都会注明扫雷率,没有任何扫雷设备的扫雷率能达到百分百。
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踏进哪怕只剩一颗地雷的区域。目前,能做到扫雷率百分百的方式,只有人工排雷。
但排雷的确存在危险,这种危险可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因素。
地雷类型杂。战时的雷区往往处于敌我对峙区。在一定的区域内,往往是你方埋设我方也埋设,多种类型的地雷和多种遗留的弹药并存。这种难明布雷规律与所布雷类型的情形,势必会给后期雷场的清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而且时间跨度大。一些雷场有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受植被生长、雨水冲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裹挟等自然因素影响,地雷的埋设位置和性能都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扫雷士兵对雷区每一寸土地都进行踏勘。
地形很复杂。一些雷场尤其是边境雷场地处山地,乱石嶙峋、沟壑纵横、树木丛生,且不说大型扫雷机械,有些地段连小型扫雷机器人也难以展开作业。加上草根、树根的穿插与勾连,就使“年老易怒”的地雷很可能一碰就炸。
诡雷难判定。地雷型号与性能有限,但埋设方法不胜枚举。多种地雷的排列与组合,使各种各样的诡雷层出不穷。经过多年风吹雨打,一些诡雷的诱发方式会更加扑朔迷离。这些,都需要排雷人员付出百倍细心与努力,全力应对。
探雷难,排雷更难,彻底清除雷患则是难上加难。虑及于此,有关啯际地雷公约对地雷及其使用作了限制。有不少啯家在研制新型地雷的同时,更多地赋予其自毁、自失效、自失能机制。
而王根生之所以要把绊发雷的拌发线放到地雷前面,自然也是为了反排雷而做的布局
要知道米军的金属探测器,也就是地雷探测的杆子足足有一两米长,因此王根生只要把拌发雷的拌发绳子弄到前面。
于是就会出现扫雷的扫雷设备兵还没有找到地雷就已经触动地雷从而被炸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