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1章 提前押题【求月票!】  大宋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181章 提前押题【求月票!】

李畋从书案后起身,走到靠墙的书架前,那几排高大的书架几乎顶到了房梁,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各种典籍、卷宗和手札。

他动作迟缓地从中抽出两本厚厚的大部头。

“哗啦”一声轻响,两本线装书册被放在了陆北顾面前的书案上。

书页边缘已有些卷曲磨损,显然是常被翻阅的旧书。

——《春秋墨义要览》与《礼记墨义要览》。

“省试之重,首在墨义。”

李畋似乎话说多了,声音变得更沙哑了:“此乃根基,根基不牢,纵有锦绣文章,亦是顷刻即倾。这两本书汇集了自国朝自官家登基以来,特别是庆历、皇祐年间礼部省试所出的《礼记》、《春秋》墨义真题及其精要解析。”

此前,合江县县学学正,曾经借给陆北顾三卷《礼记举隅》,当时就提到过《礼记墨义要览》这本书。

只不过对于当时的陆北顾来讲,这种礼部省试才能用到的书,实在是太难了,并不适合他,远不如用于速成的《礼记举隅》对于成绩提升的效率高。

而既然白沙先生这里有,又能直接指导,便再好不过了。

他翻开《礼记墨义要览》,只见里面小楷密密麻麻,除了大段大段关于《礼记》各篇章字词、名物、制度的精准释义,更多的是在题目旁细细批注着“易混淆”、“常考点”、“需辨析”等字样。

而许多地方,还有李畋自己的旁注,用更小的字写着与其他典籍的互证,或是对前人注解的补充。

显然,这本书属于李畋的“教案版”了。

“《礼记》乃礼乐制度之渊薮,亦是省试墨义之大宗。其精要在‘明器数,辨等差,通人情’。”

他随手翻开一页,指着一道题:“看此,‘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郤地曰会’。此题看似简单,考的是《曲礼》相见之名,然其背后关联的是诸侯邦交之礼制。若只死记定义,不明其所以然,一旦题目稍加变通,如问‘遇’、‘会’之别与‘朝’、‘聘’之异同,便易混淆。”

“此书集注,便在于帮你厘清这些名物制度间的经纬脉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尤其要细究《王制》、《月令》、《礼运》、《学记》、《儒行》等篇目,涉及治国、农时、教化、士人操守,皆为省试所重。”

陆北顾凝神细看,果然见那道题目的集注旁,用小字详细列出了“遇”、“会”、“朝”、“聘”的具体适用场景、礼节差异,甚至还引了实例佐证。

他心中凛然,意识到这看似简单的批注,背后是对整个礼制体系的深刻理解。

李畋又拿起《春秋墨义要览》,书页翻动间,一股更沉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春秋》微言大义,一字之褒贬,荣于华衮;一字之贬斥,严于斧钺。墨义于此,重在‘明是非,别善恶,通权变’。”

他翻到一处明显被多次翻阅、书页边缘已发黑的部分:“此乃方才你我所谈‘责帅’之论相关集注,你既知此论之重,便更需深究其源流。”

陆北顾看到书页上罗列了数道关于“责帅”的真题。

“‘帅师不称师,何解?’。”

“‘《春秋》书‘晋杀其大夫先縠’,责在何人?’

每一题的集注都不仅给出答案,更引经据典,剖析《春秋》笔法背后的大义。

“《春秋》墨义,绝非孤立考校字词。”李畋喝了口茶,“它考的是你对圣人大义的理解,对历史兴衰的洞察,对现实政治的映射,欧阳修、宋祁、范镇、梅尧臣修《新唐书》力倡古文,在其中对《春秋》经义的尊崇与阐发,却是不遗余力而明年的主考官,大概率就是修《新唐书》的这几位里面挑一个,而宋祁如今已经离京,所以也有可能是其兄宋庠。但不论是谁,省试命题,亦必受此风影响。”

听到这话,陆北顾刹那间怔了怔神。

——猜的这么准?

他当然能从记忆里得知明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副考官是梅尧臣,并且能够以此投其所好,但这是作为穿越者的信息优势。

而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白沙先生李畋,却能从官家为了与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相区分,所大力支持修《新唐书》,以及用支持古文运动几人来主持修《新唐书》,这两件事情的政治导向,判断出明年墨义的题目重点,这眼光就实在是有够老辣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