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铸炮和办学
邵勇和洪明等人负责操练新兵,训练场上每天都是一片喧囂。
而作为主帅的江瀚,也没閒著。
除了处理日常军务外,他大多时间都在研究如何铸炮。
炮营只有四门重炮,还是数量太少,江瀚这段时间都在拉著工匠,看看能否復刻这几门红夷炮但进展很慢,研究了大半个月都没能铸成,
不得不说,在这个阶段,山西的各路义军还算团结,王嘉胤也很有盟主的风范。
他听说江瀚想要铸炮,大手一挥,派人给江瀚送来了三个经验丰富的炮匠。
这三个炮匠来头可不小,早年间曾在西安府三原县,跟著王徽一起造过炮。
王微这个名字,江瀚可太熟悉了。
那可是与徐光启並称为“南徐北王”的存在。
是真正精通西学、並且致力於將西方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干家。
比起孙元化那种半吊子、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专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能得到王微亲手调教出来的炮匠,江瀚简直是喜出望外。
他手下的工匠营,虽然能打造一些鸟、三眼之类的火器,但要说造炮,那还真是两眼一抹黑。
自从进入山西地界,江瀚就一直惦记著铸炮的事情。
陕西那边,地瘠民贫,而且还贫铁,根本没有铸炮的条件。
但山西则完全不同,这里煤炭资源极其丰富,铁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虽然几个最大的官营冶铁中心,如阳城、泽州等地,目前还不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內。
但他现在驻扎的孝义县附近,紧邻孝河,水运便利,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民营的冶铁作坊和铁里本地的田土虽然肥沃,但大多都在郡王、各路官绅手下。
这里的普通百姓,没有属於自己的土地,只能以煽炉、挖矿、贩铁、卖炭为生。
江瀚仅仅付出了些许粮食和几两银子,就轻而易举地將附近几个冶铁所的炉工、矿工、翻砂工等召集了起来。
足有数百人之多。
场地、人手、煤炭、铁矿石都有了,最关键的技术人才也已到位。
总领铸炮的,三个炮匠中年纪最大的老匠人,叫做庄启荣。
据说此人深得王微真传,掌握著铸造西式火炮最核心的秘密,也就是火炮的“模数”。
(模数是指火炮各部位尺寸与火炮內径之比,包括壁厚与內径之比和身管长度与內径之比)
他们曾在三原县,带领当地百姓扒佛像,铸造了三门一千五百斤的红夷大炮。
这可是被誉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的红夷大炮。
当然了,一千五百斤的红夷大炮,江瀚现在是想都不敢想。
那种级別的重炮,只適合用来守城或者决战。
根本不適合他现在这种,需要快速机动作战的部队。
他想要的,就是延安府城墙上的缩小版的红夷大炮。
要求不高,四百斤,置於炮车上,三匹马能拉动就行,
得知江瀚的具体需求后,庄启荣立刻来了精神。
对於他们这些铸惯了千斤重炮的匠人来说,四百斤级別的火炮,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当即就拉著另外两个炮匠,开始根据要求,仔细计算、调整各项参数。
技术方面有专业人士负责,江瀚便开始思考具体的铸造方法。
眼下正值盛夏,天气炎热,
传统的失蜡法肯定不行,高温下蜡模容易变形。
常用的泥范铸炮法,虽然成熟,但生產周期太长,成品率也不高,等炮铸出来,起码得好几个月。
而如果使用铁模铸炮,则是质量堪忧,特別容易炸膛。
思来想去,江瀚最终决定,用砂型铸炮法。
砂型铸炮法,生產工艺相对简单,对模具材料要求不高,生產周期也能大幅缩短,成品率更是高出不少。
但受限於材料和成本,火炮的材质也只能选择铁芯铜壳。
纯铜炮虽然铸造起来更方便,炮身的延展性也更好,但铜料的价格实在太贵了。
造个一两门或许可以,但造多了,谁也顶不住。
就这点铜料,还是江瀚前段时间带人“化缘”得来的。
他带人扒了好几座古庙,把里面的佛像都给拆下来熔了。
其间,有几个庙里的方丈还想不开,带著十几个僧兵,想要“降妖伏魔”。
结果被江瀚亲卫队一轮排放倒在地,诸位高僧当场就“立地成佛”了。
江瀚无奈,也只能勉为其难,將庙里剩下的財產和粮食,一併笑纳了。
既然有庄启荣这样的专业炮匠在,江瀚自然不会越组代庵,瞎指挥。
他將具体的铸造工作,完全交给了庄启荣团队负责。
只是在铸造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將砂型铸炮法的原理和关键步骤,向这些炮匠们进了讲砂型铸造法的原理並不复杂。
明代已经有了类似的技术,只是都用来铸造铜钱了,並没有应用於火炮铸造。
方法也很简单,江瀚稍微提了两嘴,这些老工匠们一点就透。
砂型铸炮,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法,一体成型,先铸出实心的炮管,然后再钻膛。
第二种方法,先製作一个砂模,固定好之后在浇铸成型,冷却至铁芯暗红,便可以將炮膛內的砂模敲碎,得到炮管。
江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种方法:
先用铸造出实心炮管,然后再钻膛。
虽然这种方法多了一道工序,但优点也显而易见。
先铸实心,可以更好地保证炮身金属组织的致密和均匀;
而后期的钻膛,则可以使得炮膛內壁更加平整光滑,降低炸膛机率。
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江瀚还提出了利用水力的建议。
先利用水轮带动钻具,进行粗略的钻孔,將炮膛的大致形状打出来;
然后再由工匠,手动鏜磨和精修。
反正这冶铁所就紧挨著孝河,不缺的水力资源。
敲定了铸炮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法,剩下的具体操作,就专业炮匠来主持了。
相信过不了两个月,自己就能得到一批质量上乘的重炮。
安排好铸炮这件大事,江瀚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大营。
趁著这段难得的休整时间,他还在军中推行著办学扫盲,教士卒们认字的工作。
江瀚得回去亲自监督这帮人,免得赵胜压不住他们,
他採用的模式很简单,就是老带新,滚雪球。
先挑三十个脑子灵光的,认识字的,由江瀚或者赵胜亲自教导。
等这第一批人学会了,考核合格后,再让他们变成老师,每人负责教导十个新兵。
如此往復,循序渐进。
而江瀚和赵胜,则负责抽查各级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奖优罚劣。
一时间,整个孝河大营里,除了新兵们的操练声,又多了一片叫苦连天的读书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