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院坐落延康坊,位於长安西市东南面。
马周虽得举荐之权,但其不敢滥用,再三考核,才从百余人中挑选七人,向李承乾举荐,毕竟举荐不当,可是影响仕途,马周此刻前途光明,自然不敢马虎。
李承乾对马周寧缺毋滥做法甚是讚许,並让马周挑选三人跟隨其修书,为以示公正,抓鬮而决。
留下四人於致知院听用,令李承乾颇感意外,此四人中有一不速之客,名曰李义府,史上乃高宗时期有名奸相,似乎一切均是冥冥註定,即便是时光前至,其亦是由马周推荐入朝。
见此人落入手中,李承乾不由大喜,其能成宰相,绝非寻常之辈,至於奸或忠,不过是主君一言而决罢了,有才方为关键。
另三人为王俭、郝俊、閔师德,李承乾並无印象,兴许於史上並未留痕跡,一番考究之下,均是才识之辈,不由大为满意。
李承乾居上座,眾人行礼跪拜而坐。
“今日乃致知院开院之日,孤召诸贤前来,是以商討致知院后续事宜以及诸位差事所务。”
隨之指向刘仁轨,道:“此乃太子通事舍人刘舍人,將出任掌院,诸位见过。”
“见过刘掌院!”眾人起身行礼。
刘仁轨回礼坐定。
“你四人经马主簿极力举荐,孤考究之后,实属良才,故今日便授兼崇文馆校书郎,往后致知院便是你们职事之司。”
“谢殿下!”四人闻言大喜,此刻已有官身,多少士子可望而不可求仕途,此刻突然降临,焉能不喜,自此不可同日而语。
李承乾倒是能理解眾人心思,待其神色如常之后方再次开口。
“孤欲办一报,名曰《长安时报》。上至国家敕令,下至黎民谈资,皆可囊括,其纲目並不定数。”
眾人闻言,顿觉耳目一新,不由倾耳恭听,以防漏掉丝毫。
“朔望朝及大朝会,纲目一乃敕令內容,寻常之日,纲目一则蒙学章选,此內容东宫诸贤已在编撰,就不劳烦诸位。”
眾人心中一惊,此间竟有东宫参赞,隨之脸上颇有喜色,无他,此报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办好,仕途一片光明矣。
“其纲目二,乃小说,此需诸位鼎力相助。届时孤將故事概况告知诸位,诸位以此为题,撰文即可,孤则优而定。”
“喏!”
四人隨之相视一眼,彼此之间颇有战意燎然之態,李承乾见此,甚是满意,又是一群有上进的天选打工人。
李承乾心中早有计较,小说乃保证时报销量之关键,第一部小说便用《三国演义》,后续推广科举,再编写中进士小故事,让更多优质牛马进入朝中。
若是原版照搬《三国演义》,李承乾自问不能成书,或许能成,费时费力,贵为太子,还去写书,莫不是閒得慌。其次,原版乃“尊刘贬曹”为核心思想,此处得改。於唐朝而言,或於李承乾而言,曹不可贬,汉禪让於曹魏,曹魏禪让於晋,此乃正统君权传续,尊刘於大唐而言,无疑支持乱臣贼子。
若是照搬,不日便被朝中诸臣喷至自闭,李世民估计亦会大呼逆子。故此,此小说应著重描述忠君爱国思想,且曹魏有曹魏风骨,蜀汉有蜀汉浪漫,东吴有东吴大帝,此间可多笔墨,凭几人之才,定然写出引人入胜章节。
“其纲目三,乃杂文,囊括医、工、农、林、渔、牧诸如此类,旨在推动大唐技艺发展,此纲目孤会提供相关典籍,诸位撰文即可。”
“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