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之前发刊没那么勤,之前决定是按季刊標准发刊。
连载射鵰以后热度上来了不少,武侠小说的名头打了出去,读者来信也多了,关注度也高了,自然就要考虑怎么加大宣传力度。
这半个月杂誌编辑部一直在討论要不要增刊,但討论来討论去也就一个问题,麵包问题。
就是成本问题。
《武林》不像两年前创刊的《当代》,诞生之初背靠人民文学,编辑队伍清一色的老资歷,就差没把文协搬当代里去,简直是含著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
武林上面和体育局有关係,但款项挺有限的,就连这群编辑都是靠热爱支撑过来的。
祸不单行的是,去年年初还搞出了报刊业自负盈亏的政策新闻,起因是一则天津的登报牙膏,算是建设时期第一则自负盈亏的gg。
於是这则gg引起了注意,有媒体报导称报刊业应当对自己自律负责,这政策虽然还没全面落实,但已经有风吹草动了。
许朝的来信可谓恰到好处。
怎么好呢?编辑金童本就有和该作者见面的意思,杂誌社里又想加大宣传力度,许朝正正好好到了北影。
“这位许先生来信说地址搬到了新街口外大街xx號,那不北影厂地址么?”
“这是不是意味著,给咱们投稿的这个作者,还是个演员?”
几个编辑因为这封来信聚在一起,很有新鲜感的討论,毕竟以前没怎么收到过影厂人的投稿。
“演员哪有时间写小说?我看是编剧吧。”
“这你就外行了,他们北影厂里自个儿有收购剧本的制度,好的剧本不仅能拍成电影,还有奖金,哪有必要给咱们杂誌社投稿,岂不是多此一举?”
“欸,说不定是他们北影厂不让拍武侠,所以才投稿到我们这儿做尝试?我看近年的影片都没有这方面类型的。”
“你还別说,这真有可能。”
《武林》设在广州,想也知道文化圈內的人脉不多,在广,在京,两者天差地別。
否则几年后就算海峡对岸有点什么风吹草动,也不至於把一部没啥政治影响的武侠小说叫停了。
当然,许朝现在就一译製组的小员工,又不是什么许大导演,金童见他主要还是文学上的交流,他很看好这本《括苍山》。
一群编辑天马行空地猜测这许朝是何许人也,最后还是负责联繫他的金童说道。
“这位许朝同志要是同意,我们约定时间见个面,聊聊天就知道了。”
年轻人喜欢称先生,资歷老的还是习惯叫同志,时代的参差。
这时,一个年轻同志小跑进门,兴高采烈说道:“主编批了,允许咱们增刊!”
办公室里一阵欢呼雀跃。
以上是许朝刚寄信没多久,將近一个星期前《武林》杂誌部的光景。
那时的许朝还在放映室埋头翻译台词本,每天盯著海伦·海丝那张脸看,都快把美女看的审美疲劳了。
现在呢?
现在的许朝刚拿到240元人民幣,还没来得及去逛一遍南锣鼓巷呢,先被抓剪辑室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