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学识:踏上义体化之路
如今的灯塔互联网还太荒凉,缺乏供智能生命吸收利用的数据,只有来自[远星植物园]的资料库,以及灯塔小院气象监测站的天气信息。
没有足够的样本数据作为养料,培养不出高阶的人工智能。
目前用[植物园]副本时空的资料喂养智能生命,勉强能够满足电子生态圈演化的需求,但随着智能生命高速的迭代升级,很快就会捉襟见肘,或许连一周都支撑不住。
只有将网络铺展开来,制造海量的终端和用户,才能产生足够的信息。
林博有打算让石塔镇进入信息时代,但不是直接在镇子上开个网吧这么简单粗暴。毕竟如今的石塔镇别说电力,连自来水都还没接通,根本不具备扩展互联网用户的前提条件。
在灯塔管理员的设想里,今后某一天,终极人工智能诞生,可以借助它的能力处理政务,帮助民生。让人工智能陪伴每位民众,成为他们生活中必备的工具和伙伴。
不论贵贱贫富,无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时代精锐,又或是大字不识的粗野乡民,都可以在同一个网络空间中,与终极智能生命进行对话,接受经过严密计算的资源分配,每个人都会根据各自能力获得劳动分工。
这是一张社会蓝图,能够组建一个高效的人类共同体,也必然能孕育出高等级的残响遗物。
但想要达到这一步,尚有许多前置条件等待完成。
林博计划利用脑神经义体化技术,让民众可以直接用意识活动联网,生物感官即是信号接收器,思维活动可以创造大量新数据。
如此,便可快速普及灯塔网络。
义体化技术在多元宇宙中早已相当成熟。多联多易平台就能为客户提供全身义体化改造手术方案。
一周前,林博开始涉足义体化领域的理论学习,对技术细节和难点都有了解,也清楚其优势和缺陷。
最核心的前提是神经编码技术,也就是读取生物脑信号,转译成电信号,再将电信号转译成生物信号。这一步相当于破解大脑的网络协议。
对真名法师而言,可以通过深度共鸣力量,尝试侵入生物脑之中,将大脑协议和电子协议进行整合,这样生物信号就能以数据形式接入互联网了。
林博还未探知人类的通用真名,他准备先在海鸥身上进行实验。
完成神经编码技术的下一步是进行硬件连接,也就是脑机接口,需要将电极阵列植入大脑皮层和神经束,用于收集生物信号。
生产电极阵列无疑需要很高的工业水准,不过林博有替代方案,全能菌种就可以与生物细胞融合,读取神经信号。
当初小海鸥与菌丝融合之后,它就能听懂林博讲述的魔法语,这证明菌丝不但能读取神经信号,更能将输入的信息传达给大脑。海鸥们平时和菌毯连结,也是一种联网行为,可以和蘑菇们进行交流。
这种生物式连接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脑机接口方案,排异性微弱的同时,手术也很简单方便,而且可以直接从生物体内获得养分能量,无需安装额外的能源元件。
然而想要用菌丝制造脑机接口,还有一个绝对绕不开的难点,那就是需要内置计算芯片,负责处理信号,运行神经操作系统,驱动用户界面等等,相当于要把一台电脑主机塞进菌丝里。
除了安装计算芯片之外,为了保证随时随地联网,还得内置无线信号收发器。
哪怕林博非常信任全能菌种的能力,也不免觉得有些太牵强为难了,用菌丝制造脑机接口这种事,哪怕是在《蕈人农学》教材上都没有记载。
《蕈人农学》里有记载用全能菌种制造生物计算机,但功能相对简陋,而生物互联网则是通过魔法产物“心灵孢子”实现的,吸入孢子的生物都能与蕈人产生心灵感应。
除此之外,农学教材里就没有更多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实践案例了。可以说,林博踏上了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在一个利用鲸油进行发电的工业革命背景世界,尝试发展未来赛博时代的科技,的确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但正因为路难走,才有行路的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