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5章 三老会议  大汉:我是皇太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15章 三老会议

邓绥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做这种事情,给邓寇两族加封已经惹得一堆人有意见了,明明手里有钱,却搞借贷,两年就亏四千万这种事情,她不能做,也不敢做,哪怕寇淑的想法很有价值也不行。

“淑儿,大汉朝廷问民间借款虽有先例,但那是事急从权,並非是朝廷本事邓绥不仅不愿意做,她还告诉寇淑绝不能胡乱说出来,避免被人攻击,除非朝廷实在没钱了,大家都一筹莫展了,才有可能推行这样的策略,那个时候是外戚为国效力,现在则是巧立名目,掏空国库,性质完全不一样!

寇淑连忙躬身施礼,“母亲考虑的周到,孩儿想得简单了!”

邓绥满意得点点头,若是寇淑什么东西都能想得十分周全,那还要她这个太后做什么,“我儿尚幼,有些事考虑不周全並不奇怪,有什么想法要多和母亲沟通!”

“诺!”

寇淑又不傻,当然明白现在朝廷有钱,不可能大举举债,朝臣们肯定不答应,太后也不敢乱来,不过这样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而她提议朝廷借款有自己的考虑,大汉工商业不算发达,民间借贷利益一般在20%以上,20%还仅仅是基数,遇到突发情况,翻倍都有可能,而且这还不是民间的利率,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无盐氏借款给大汉朝廷就获得了翻倍之利。

除了民间借款利率非常高,汉代的官方贷款利率同样不太友善,王莽为了遏制高利贷搞出了一个专门的朝廷贷款,但这种低息產品的利息高达10%的年息或者3%的月息,若是逾期不还,就会被罚作刑徒处理,

因此,对当时的商人而言,要么选择20%-100%的民间高利贷,要么是10%的官方低息贷款,风险就是在逾期后沦为国有奴隶,非常明显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接到官方低息贷款,所以结果就是商人们只能选择民间高利贷。

如此一来,商人们就必须获得几倍於民间高利贷的贸易收入,才有可能去借高利贷,

这显然非常困难,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商人去借贷,而没办法借贷,商人的规模自然不大,这也符合重农抑商的传统,所以汉代也不是很在意。

不过如此一来,大家族们赚到了钱自然很难借出去,只能放在家里,而黄金更是动不动就陪葬,这样操作的后果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所以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越是国力鼎盛,物產丰富的时期,各种物资价格越是便宜,而封建统治者看不到这种危害,反而认为物价下降是国家强盛的表现,最典型的就是后世的开元盛世,粮价曾经低到一石米4文钱寇淑要搞得是资本主义,自然看不惯这种局面,他必须想办法让世家大族把钱拿出来,但现在的借贷市场规模很小,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国债,国家大规模借钱。

这本来很难实现,不过谁让邓绥同志任上有著太多的天灾人祸,虽然现在有永元稻和可以缓解问题,但突然而来的连续大灾荒对一个封建政权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不仅是府库空虚的问题,天灾会引发社会普遍性的怀疑,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叛乱。

此时汉帝国通过大规模借贷进行大賑灾,不仅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还可以捆绑豪强,避免出现大的叛乱,而且还不用搞卖官爵这些下三滥的招数,寇淑相信邓绥会使用,还是那句话事急从权寇淑离开后,邓绥又仔细琢磨了很久,越琢磨越觉得寇淑的办法有用,只要操作妥当了,朝廷可用之財会增加不少,有了钱就不至於出大乱子。

坏处反倒很有限,反正大汉也不可能万万世,她能够在有生之年让大汉不出乱子,能够给大汉留下一些家底就是成功。

这个家底只能留给朝廷,相反少府必须欠一屁股债,欠得越多越好,皇帝手里没钱,

欠了一屁股债,他就不敢胡乱作为。

此时皇帝若是对名义上的债主外戚下狠手,甚至搞灭族,各个大族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你人杀了,家抄了,我们借出去的钱谁来还?谁敢指望皇帝还钱,谁都是傻子!

此时再配套各个海外公司的存在,此时皇帝能做的就是耍无赖,罢外戚的官职,逼著外戚还债,虽然外戚家会损失惨重,倾家荡產,但总比按户口本杀人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