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公制与李岩被抓
大同十二年(1636年)五月二十日,燕京
在黄河工地上与陈子龙告别之后,夏允彝、徐孚远、彭宾三人沿着陈子龙主持修筑的黄河新堤和分水渠系,一路北上。
他们走得并不快,沿途所见,印证着大同社治下的“政通人和”。曾经流离失所的难民被妥善安置,分得田亩,重新成为辛勤耕作的农户。
乡野间,新修的水渠纵横交错,道路平整宽阔,参与劳作的农人脸上没有大明徭役惯见的愁苦麻木,反而带着一种为家园添砖加瓦的自得。这幅景象令人欣慰,却也在三人意料之中,毕竟十年前的米脂小城,便已是此等光景的雏形。
真正让他们感到陌生甚至震撼的,是再次踏入的燕京城。
曾经拱卫这座帝都两百余年的巍峨城墙,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一条条宽阔无比的沥青马路。
马路上承载着川流不息的马车、新式的四轮客车,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群。空气中混合着各种语言、香料和货物的气息。
最令人侧目的,是那充斥街头的异域面孔:金发碧眼的英格兰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带着奇异羽毛饰品的土著随从,穿着宽大袍服的阿拉伯客商,连朝鲜、倭国的使团商队都变得寻常。
各色人等汇聚于此,操着生硬的官话或借助通译,在鳞次栉比的店铺、交易所前讨价还价。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印度的香料、波斯的毛毯、南洋的珍珠、新大陆的银器烟草、甚至还有欧罗巴精巧的钟表和玻璃器皿。
如此多的外族人让夏允彝他们愕然,即便他们知道北方开海,但这变化也太快。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大同社关税低,这个时代全球还处于重商主义的时代,各国动不动征收五成到一倍的税率,徐晨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支持自由贸易的人。
自从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全面废止了大明的海禁政,任何商船都可以登录大同社任何一个港口,只需要缴纳5%的关税,就可自由的贩卖自己的货物,尤其是还提出了粮食抵税的政策,只要携带的粮食足够多,各国的货物可以零关税的进入北方。
英格兰人,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只要进入大同社港口的没有不惊呼的,而后画上十字,请求上帝保佑徐晨长命百岁。
这样一个支持自由贸易的人对他们这些海商来说真是太友好了,尤其是徐晨还创新性的期货交易市场。
海商的货物可以直接挂在期货交易市场上,供整个北方商人来挑选,极大加快他们货物贩卖的速度不说,还能第一时间知道大同社各种货物的价格,他们只要购买一本货物价格的书籍,下次再贸易的时候就知道哪种货物利润高,极大方便了他们的贸易。徐晨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比他们本国君主的地位还要高。
所以当夏允彝他们再次来到燕京的时候,能在这里看到全球数十国的海商,以及各种稀罕的物品,让本就繁华的燕京,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不说。
夏允彝叹道:“文治武功,差距竟至于此!昔年永乐盛世,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亦不过扬威异域,何曾引万商云集,使寰宇精华汇聚于此?”
徐浮远苦笑道:“这本就是我们原本知道的事情,只是我等都没想到大同市的盛世能来的如此之快。”
三人一路打听着,终于寻到了位于城西、由前朝钦天监旧址扩建而成的“墨子学院”。此地气象森严,门口有保安值守,院内建筑方正简洁,透着一股务实求真的气息。刚至门口,便见一人被数名衣着光鲜的商人簇拥着送出来。
为首商人满脸堆笑,殷勤道:“姜院长,您就赏个脸,移步‘六心居’吧?别无他意,就是交个朋友,略备薄酒,聊表敬意…”
被称作姜院长的人,正是徐光启的学生姜云龙。
他摆手道:“孔老板,酒席就免了。通用零件标准的制定,乃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非姜某一人可决,亦非酒席可易。标准之定,唯‘适用’、‘普及’四字,由院内诸多教授、技师共同研讨实验,反复验证方成。你这钱,省下吧。”说罢,便要转身回院。
“神超兄!”夏允彝一眼认出故人,惊喜唤道。
姜云龙闻声回头,看到夏允彝三人,疲惫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真挚的笑容:“仲彝?!孚远!彭宾!是你们!你们何时到的燕京?”他快步迎上,无视了旁边尴尬站着的孔老板等人。
故友重逢,自是一番寒暄。姜云龙得知三人来意,热情地将他们引入学院。穿过回廊时,夏允彝忍不住问道:“方才听神超兄言及‘标准’、‘通用零件’,此为何物?竟引得商贾如此趋奉?”
姜云龙边走边解释道:“仲彝,此非寻常!墨子学院如今肩负之责,乃为天下万事万物制定‘标准’,通行于全球的公制。
公制非止于传统之度量衡,这是一套通用的标,有长度之厘,分,米,公里;重量之克,千克,吨;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等公制单位,此乃统一度量衡、便利交流、促进全球各国交流基石!”
他推开自己书房的门,里面堆满了图纸、模型、各种奇形怪状的测量工具和来自异域的书籍。他拿起一把刻着精细刻度的铜尺:“看,此乃墨子学院学者反复校验后定下的‘米’尺。然此仅为开端!”
姜云龙接着道:“通用零件,就是一个零件可以用在多个机器上,譬如螺丝之螺纹、齿轮之齿距、轴承之尺寸…若天下作坊,皆按统一标准生产此类零件,则机器损坏,换一零件即可,无需重铸整机!此省却多少工料、人力?
可令机器普及,工效倍增!然此事关涉利益巨大,谁家产品成为‘标准’,谁便握有市场之牛耳!故商贾趋之若鹜,我亦不胜其扰。”
夏允彝三人听得目瞪口呆。彭宾迟疑道:“这…这‘标准’竟需如此劳师动众?管到螺丝齿轮上去?”
“当然需要!”姜云龙斩钉截铁道:“仲彝、孚远、彭宾,睁眼看这世界吧!
今日之天下,非独我华夏!西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其海船坚炮利,纵横七海;更有天竺、波斯、大食、乃至泰西诸国林立,文明各异!海船已证明,我等皆居于同一圆球之上!各方文明,如同春秋列国,终将交汇碰撞!”
他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海洋航线:“欲使我华夏文明立于寰宇之巅,非止于兵甲之利,更在于规矩之立!
‘公制’,便是这新天下之规矩!谁定下规矩,谁便引领潮流!墨子学院今日所做,便是为这即将到来的万国交汇之世,定下由我华夏主导的规矩!此乃千秋之功业!”
夏允彝他们听到这话感觉有点迷茫,怎么好像几年没有来到燕京,这个世界变化的会是如此陌生,但又让他们感觉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
在姜云龙的引领下,三人终于在后院一处幽静的园里,见到了坐在一辆精巧轮椅上的恩师徐光启。
与记忆中那位忧心国事、郁郁不得志的老师不同,此刻的徐光启虽然清瘦,但精神却显得异常平和宁静,甚至有一种卸下重负后的通达。
“老师!”三人抢步上前,恭敬行礼,声音哽咽。
徐光启看到多年未见的弟子,浑浊的眼中也泛起喜悦的光芒,连声道:“好,好,快起来说话。”他仔细询问了松江老家的近况,又关切地问起三人的经历。
当听到夏允彝因福建清田失败而被罢官时,徐光启非但没有惋惜,反而轻轻拍了拍轮椅扶手,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豁达安慰道:“罢官,罢得好!那大明朝,早已是个烂泥深潭!任你有经天纬地之志,济世安民之心,陷身其中,也只会被那污浊泥泞消磨殆尽,最终同流合污,或郁郁而终。仲彝你能及早抽身,跳出那樊笼,实乃幸事!”
他看着眼前三位昔日寄予厚望的弟子,语重心长道:“你们三人,既已来到此地,便安心留在燕京吧。治国平天下,非止庙堂一途。
看看神超他们在墨子院所为何事?看看这燕京城万商云集、百工竞新之象?学问之道,天地广阔!潜下心来,或钻研格致之学,或著书立说启迪民智,皆可为国为民,泽被后世!这新朝气象,正需尔等才智之士,于不同领域,共襄盛举!”
夏允彝、徐孚远、彭宾听着恩师的话,齐声道:“学生谨遵师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