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江南作乱—曹变蛟平叛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崇禎二年六月中,日头高悬。

但是在明朝的江南地区,却是生员尽皆起义,个个心中发寒,局势暗流涌动,终於爆发。

江南世家们终於无法忍耐了,都是愤怒到要集结人马和朝廷对抗的模样,一口气勾结十几个卫所,加上纠集民团、家丁混杂的几千人马,少说也有了三万之眾,號称叛军十五万人马,声势传到南京城,顿时震动京师。

南京城的那些个南朝官吏,南朝兵部的官吏连忙请出了魏国公徐弘基为首的勛贵们,这些与国同休的勛贵则是副比较愁闷的状態。

徐弘基找来南京的兵部尚书,还没开口,就听吕维琪道:“这天下汹汹,公开叛乱者不下十万,这南京一带守备卫所兵拢共也就几万人,如何能敌?还是快点送请援御前吧?”

徐弘基倒是没那么畏惧,他虽然也震惊眼下江南地区突然的四面楚歌,背后党派势力交错极广的叛乱规模这么大,他第一时间想的还是要镇压下去的,他虽然是勛贵中的老油条了,又善於规划,便还是宽慰道:“南京城高墙厚,再不济也能守御城池,以待朝廷大兵,何况我们手中还有几万兵马,根本不必惧怕叛逆。”

实话说,吕维琪很想问这位过了半百的国公,他是有什么信心靠那些个拉胯的卫所兵,来守卫南京城的。

这数万卫所兵,恐怕能被几百个倭寇拎著日本刀冲阵砍崩溃掉,现在的大明朝除了九边的兵马外,关內哪还有真能打的兵马?

“如此,公当如何?”

“简单,自然是召集南都兵马,分发弓箭甲冑兵器,镇压叛贼了!”

徐弘基倒没什么畏惧之色,虽然年过半百,但好在这眼下的身子骨尚且可以骑马,他说完就朝底下的家丁以及兵部官吏吩咐:“京师路远,恐怕月末才有信到京师,本国公与诸位臣工当一同勉励,保卫南京城!保卫江南!”

南京兵部的运作终於是动了起来,顿时调令一件件通过官驛传递出去,到了地方卫所以及亲卫兵马,顿时这些个卫所指挥使回应动员起来,零零碎碎的召集手底下的官兵开始发放兵器、盔甲,江南的官兵多不善刀枪,更不善骑射功夫,发下的更多还是火炮、火銃、以及万人敌之类的火器。

只是速度慢得很,一直是拖到崇禎七月十七日,才终於在南京聚拢了五万七千名的卫兵,这里头既有六千余人的南直隶亲、卫军,其余都是卫所官兵,拢共只有不过区区一千六百名骑兵。

徐弘基亲自带著家丁巡视一番,发现这些骑兵比新兵还新兵,根本就没几个会骑射功夫,绝大部分都是只能用刀剑的轻骑,至於步兵的炮銃和刀剑枪矛,都已经是锈跡斑斑,少有比较新的,甚至有人的火銃銃管都已经开裂,被勒令更替了。

倒是甲冑,南京是年年都有收上来不少,囤在库中,此时取出尚有一万来件尚新。

东亚大陆轻骑都很厉害,但轻骑不会骑射的话,这可就没什么值得在意了。

虽然兵马稀疏,但是徐弘基还是没太多畏惧,带著自己手里能够控制的三百家丁,带著全军朝叛军的位置移动,叛军流窜,此时早已在江南拉拢、逼迫,又有万余民团、夫子加入,声势更加浩大。

一直拖到崇禎二年七月七日,终於二者在建德、东流两地爆发战事,徐师率步卒三万,刀枪炮銃齐备,於平地截击正在征粮的夫子兵,大破叛军,记录下:徐师率步骑一十五万,伏击贼寇,炮声震天,箭矢如雨,銃兵如林向敌,大破之!阵斩叛逆八千级!

事实上是徐弘基得了东林地方生员的书信告知,特地在建德、东流地界等待突袭了运动中的不到三千叛逆,突袭过程中被叛逆反衝锋,那些民团乡勇险些將他的本阵冲溃了,好在此时被安置在侧翼的千余铁骑赶到,在衝锋砍杀中压溃了这些个民团,斩杀大概一千八百人,其他叛逆是一鬨而散,根本留不下来。

好在徐弘基这一战损失並不大,大概也死了一千来人,他倒没太在意,收缴人头、军械,继续阻击叛军。

到了七月中旬,一支从山陕地区开拔赶来的两千骑兵,终於赶到了江南,出现在了徐弘基的视野。

这支骑兵由刚刚升任游击將军的曹变蛟统率,刚刚赶到,就硬生生杀崩了盘踞在安庆府的一万五千名叛军,卫所兵与乡勇组成的叛军脑袋是一口气摘下八千枚,按眼下一枚流寇脑袋十二两的赏额来说,这八千人头已经接近十万两白银了。

叛军们顿时风声鹤唳,曹变蛟之名威震江南!

“將军,这些脑袋?”

曹变蛟皱著眉,瞥了副將一眼,毕竟是百姓和卫所兵,也算是大明自家人……但是身后的骑兵早就已经在地上收割起来,他也不想断了人家的財路,士气很重要,要是拿不到自己斩杀下来败军的头颅,没能换点钱,这些个家丁也不会跟著他好好打仗。

“由他们去吧,吩咐下去,再收集些甲冑,兵部现在是见首级也要做其他凭证的,光首级没有,除了甲冑还要拿兵器什么的,找些骡子来驼。”

“是!大人!”

叛军的局势岌岌可危,又有浙江巡抚张延登统率寧、绍官兵数千,与浙地叛逆廝杀获得胜利,割下叛逆头颅一千级。

叛军一败再败,也不可能说等著吃刀子,顿时纠集民夫,於休寧一带与官兵决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