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造舰、火车、互市、银行的蓬勃发展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首先是对现有各地的船坞进行扩建,增加船坞数量,现在可不是朝廷一家来干活了。

户部还从未有过这么阔气的时候,钱如流水。

皇商里来的钱,到皇商里头中去。

首先是几大民间船商,给予开挖几大船厂的船坞,及替朝廷从越南缅甸输送船用大木、屯粮的生意。

將吴三桂俘虏的葡萄牙人,挑出愿意配合的,编练成海员进船厂,替大明建造新式战船,以及招募水手以及炮手,学习海上航行的新知识。

朱由检想法的很好,但毕竟语言上的障碍让他费了很大力气,才在国內搜罗到一百二十个葡萄牙语翻译。

对於澳门,在崇禎三年的九月,广东就已经攻陷报捷了,仅仅廝杀一个月,六百名葡萄牙士兵有百人投降,其余斩杀,明军折损四百二十四人。

明朝重新接管澳门,但没有对澳门当地的葡萄牙人產业进行控制,並允许这些外国商人在海关继续自由进出。

崇禎三年的九月十八日,明朝开始招標首条轨道蒸汽机车的铁路权,始发地杭州府,经南京、苏州的三地往復四轨。

作为皇帝陛下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公开售卖“技术”,皇商们一个个嗅觉灵敏,即便掏出来了大笔银子,最后还是由一个姓李的福建商人,以一百六十万两银子的价格,购买了皇帝在演示中的铁轨技术和相关製造设备。

並且在大明皇帝默许下,向民间集资,以十八日的期限內,共募集八百六十三万两银子,並开始紧锣密鼓的进入,製造钢铁轨道的过程。

朱由检正在操盘国內经济的各项政令,让各方面的细节都有了一定提升。

尤其是对於运输行业和纺织业的提升,蒸汽机在这方面有惊人的优势。

一方面要开始大规模的训练海军海员,一方面要搞经济,若无大明此时近两亿的人口支持,是绝难办到的。

大明在南洋控制住了马六甲城,大明使臣立刻就带人前往了苏门答腊岛,並且有大明士兵两千人,向南岸划船过去筑堡。

而显然这点需要和岛上的不同势力交涉,但並不是朱由检需要考虑的事。

大明的国力正在蒸汽机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蒸蒸日上,很快就表现在辽东的战场上。

寧远是大明朝唯一尚存的辽东重镇了。

在给予孙传庭充足的资金后,孙传庭便重新扩建了城墙,增加了城墙高度和厚度,並且增加红夷炮的数量。

整个寧远城守军增加到了三万人,其中只有四百多名辽东骑兵,大部分都改用步兵来守城。

朱由检是被上一次祖大寿被围搞鬱闷了,后金提前的进攻,他也没能来得及构建更多的骑兵,活生生饿死好几千匹良好的战马,后悔到他再也不敢单独將重要的辽东骑兵,拿来在辽西走廊地区守城。

目前孙传庭手里头的骑兵总数有一万出头,总共有一万六千匹的蒙古马,但绝大多数都是新兵,还在手底下训练,战力还比不上宣大的火枪骑兵。但毕竟有战马的保证,骑射功夫慢慢多练个一年半载就是了。

朱由检是尽力的开放互市,从蒙古人手里搞到最精良的战马。

这陆陆续续的一年多时间里,这填补到大明军队中的战马已经有两万五千多匹,其中发卖给蒙古人的粮食、甲冑却其实不多。

小冰河期已经是愈演愈烈,使得粮价正在迅速爬升。粮食与白银再到马匹,彼此间的价格波动非常厉害。

此时一匹体格不错的蒙古马,在宣大互市中价值,就是五石麦子。

好的月份可以卖到八石米,换算成去年的白银价格,其实就是十五两的白银。

但到了崇禎三年秋冬,这新的关税害得银价贬的厉害,如今虽然在互市中,粮食依旧是五石卖给蒙古人换马,但交易到朝廷的手中,一匹马就价值白银二十二两多。

这看似是暴利行为,但实际上是因为白银贬值,和粮食价格在北方,正处於节节攀升的状態下,共同促成的特殊情况。

商人们並没有获得更大的收益,蒙古人得到了一样的粮食,朝廷付出了更多的白银,白银渗透进了民间,让市面上的白银数量大幅度攀升。

如此循环,银价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粮价在攀升,价格越来越贵。

不少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向东南方向迁移。

这似乎是皇帝刻意为之,朱由检在保证明军手里薪水涨了的情况下,却刻意刺激民间白银的流通速度加快,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刺激了经济,却反而让所有人的收益贬值。

那总有人获得收益吧?

当然是朝廷获益了。

民间白银的加速流通,导致市面上原有的白银数量是达不到市场需求的,一些將银子堆在银行,或者埋在地窖里的商人、地主,用原来的价格买不到自己原有的奢侈需求,当然只好启用了自己的储蓄白银。

也就是类似於后备隱藏能源之类的东西,拿出这些钱来应急。

这些钱流入到民间,很快就会消费掉,因为人要吃粮,地不长粮食的灾年,就只好钱买粮食,这些钱被粮商们收纳、纳税,然后一部分攒入各地银行。

而这些个白银一流入市场,就被密切观察市价的朱由检所记录下来,隨即应用在税务上的农税等,以用来统计大明真实的银储量。

朱由检感慨,今年交上来的税绝对不会是个小数字。

这就是歷史学者的疏忽,导致他损失了许多利益。

他没有估算到,事实上的明朝民间白银储量,远超歷史学者估算的三点五亿两,也就是说银价的快速通货膨胀,甚至是让自己手里头的总財產都贬值了一成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