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江枫在这里,他一定能够认得出来,这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国第五代战机的总设计师杨总工。
杨总工把鼻樑上的眼镜摘了下来,端起保温杯喝了一口,这才缓缓说道:“先进技术的跨代战机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而是为了作战需求~”
“所以,要设计一款怎样的六代机,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確第六代战机的作战需求是什么,未来的作战环境是什么。只有了解了需求,我们才能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杨总工的话一出,瞬间打破了现场沉闷的气氛,眾人仿佛活了过来,开始了各自的发言。
“战斗机是用来进攻的,第六代战机是用来未来作战的。在未来,防守一方肯定是拥有强大的防空飞弹系统和先进的战斗机~”
“第六代战机肯定要比第五代更隱身!”
“这是肯定的,我认为不仅需要对雷达隱身,对飞机的其它信號,譬如红外信號,也需要大幅度降低。”
“我认为是这样的,这样防御力量要探测到第六代机的距离会大幅度缩短,反应时间也会相应的被压缩,等他们发现时,第六代机已经突防了进去。”
……
杨总工在其中也开口了:“未来战机肯定是要智能化的。我想,在机身构造上,飞机的蒙皮是否也需要智能化,拥有能够自我修復的能力?”
“另外,高速、隱身这些我觉得都太常规了,我们能不能顛覆一下传统认知,將六代机打造成可以突破传统空间进行跨大气层作战呢?”
……
种种思路,绽放出了智慧的火,眾人渐渐的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反正六代机是一定要突破常规的!
突破传统认知的!
但是,有了概念只是有了概念,想要把六代机造出来,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应该说,有了概念距离造出来,中间相差十万八千里,比西游记唐僧取经还要难得多的多。
唐僧取经只是经歷了九九八十一难而已,但要把概念的六代机造出来,这个过程中的磨难是数以百万计。
一架战斗机,零部件的数量是上百万计。
一个零部件,就是一个磨难!
更可怕的是,概念距离六代机造型出炉,这个过程依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超级任务,因为没人知道他们想的概念对不对,能不能成功。
所以,每一个概念,都需要先把东西造出来,或者模型造出来进行验证。
验证成功了,这才可以把概念化作设计。
林林总总,简单四个字:困难重重!
会议持续了半天时间,经过一番討论之后,眾人决定回去再仔细想想,过段时间大家再来一次头脑风暴,继续开会。
这个过程,估计得持续一年半载,等充分论证之后,他们才会正式启动预研工作。
“老师,要开始六代机的预研工作了啊?”
杨总工回去办公室后,就把他的一个助手叫了过来,也是他的学生罗先锋,和他大概说了一下,罗先锋立即兴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