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定了主意,自然就要撰写檄文。
可最大的问题是,这会儿刘备的麾下,全是些务实办事的,根本没有如陈琳一般文笔犀利的人才。
想来想去,刘备把主意打到了蔡邕身上,想请这位大文豪代笔。
高渊果断否定,“玄德公就不要想著劳烦蔡公了。”
这会儿雒阳的徵辟文书还没送到,刘备根本不知內情,只能多嘴为他解释一遍。
刘备首倡义举,与雒阳断绝往来。届时带著徵辟詔令的天使到了扬州,只会被赶回去,根本见不到蔡邕本人。
董卓知道之后,最多也只会把火气发在刘备身上,不可能牵连蔡邕在陈留的族人。
若是蔡邕代笔写一篇討董檄文,那就相当於亲自將自己的族人都送上死路了。
很简单的道理。
虽说这个时代有著极大的局限性,往来交通极为不便,出个远门都像是诀別。
但是作为当世大儒,尤其是最顶尖的这批大儒,彼此之间没少有书信、文章互相传递。
换言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行文方式,稍微熟稔一些的,只需要扫上一眼,就能知晓是何人所写。
檄文是要传遍天下的,雒阳那边作为被討伐对象,肯定也要送上一份。
董卓正在大肆徵辟天下士族,其中不少就是蔡邕的熟识。
到时候檄文送到了董卓案前,谁也不敢保证绝对没人会把这事捅出来。
刘备想了想,“若是请徐公来写...”
“徐季登有类其父,对仕途官宦政治党爭这一类的事情毫无兴趣,若不是蔡公亲自写信与他,说柴桑出了个学经的天才,恐怕徐季登都不愿意离开家门。”
“......”
刘备表示相当无语。怎么也没想到,难得彰显了一回英雄豪气,结果连这第一步都迈的如此艰难。
高渊笑著出言宽慰,“玄德公放心,左右不过一封討董檄文而已,有何难处?”
“噢?莫非先生也擅写檄文?”
刘备双眼一亮,復作喜气。
“非也,只不过寻人代笔而已。”
高渊倒也记得演义里曹操写的那篇檄文,只不过那篇檄文太过短小,缺乏气势。
“先生欲使何人代笔?”
刘备想了想,这会儿的豫章郡,除了蔡、徐两位大儒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文笔好的名士了,总不能特意跑到昌南去,让刚刚赴任的诸葛玄代写一篇吧。
又或是去往舒城,请陆公执笔?
“自然是诸葛子瑜或者阿亮了,总不能是步子山和卫子旗那两个憨货。”
诸葛瑾年满十五,已然束髮。
因为其父已经过世,诸葛珪这一支脉,算是提前交付到诸葛瑾手中,因此早早冠上了表字。
诸葛亮年纪还小,尚未加字。
“诸葛子瑜?阿亮?二人虽有天纵之才,然年纪尚幼,如何能够写就雄文?”
刘备有些犹豫,诸葛兄弟终究还是差了些年纪和阅歷。
“无妨,姑且一试,若是不成,再寻他人代笔就是。”
高渊拍拍屁股,离开营帐。
“先生欲使亮撰写一篇討董檄文?”
诸葛亮正式拜师还没半个月,就已经和蔡贞姬相当熟稔。
一个年少富有才学,且相貌上乘。另一个乃是大儒亲女,自幼便跟著父亲学习琴棋书画。
且二人都是出身名门,又是青梅竹马、最是需要玩伴的年纪,稍微熟络之后,自然能够玩到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