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不要给他们行礼!
鄢懋卿不是千里眼,也不是顺风耳,自然不可能获悉陶仲文在搞什么阴谋。
不过他心里还是多少有那么一点预感。
虽然据史书记载,“壬寅宫变”应该是在距今一年多后才会发生。
并且事后刺杀朱厚熜的十六个宫女,和两个所谓的主谋王宁嫔、曹端妃都被火速凌迟处死。
但在鄢懋卿的认知中,这其实依旧是一桩疑点重重的无头案,并未揪出真正的主谋。
后世关于此事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相信《明世宗实录》记载,认定王宁嫔和曹端妃就是主谋,或者说王宁嫔是主谋,曹端妃乃是受到了牵连陷害,皆因后宫争宠而起。
这属于比较官方的说法,鄢懋卿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毕竟明朝发生的悬案太多,有些是真没查明真相,有些则是官方故意隐藏真相。
他只是觉得,后宫争宠终归争得还是皇上的宠,搞死了皇上算争的哪门子宠,难道成了太妃地位还有机会?
有人根据《李朝中宗实录》记载,认定是朱厚熜喜怒无常,残害宫人所致。
尤其是他迷信道教,崇尚方术,为炼制丹药“红铅”以求长生,竟采集宫女们初潮的经血,给宫女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
然而又据《李朝中宗实录》中所载,朱厚熜采集宫女经血来炼制“红铅”分别为嘉靖三十一年与嘉靖三十四年的事,远晚于壬寅宫变的时间。
何况《李朝中宗实录》是朝鲜后来修撰的史书。
仅凭这一点,鄢懋卿就有理由质疑其真实性,毕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偷国嘛。
他们如今用的历史教科书都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歪曲编造,用的地图上国家领土面积比俄罗斯都大……
再者说来,他们也太瞧不起咱们嘉靖帝朱厚熜了。
光是经血么,人家还要吃润过的红枣呢!
而且不光是朱厚熜吃……明朝的士大夫群体和后来的明穆宗也吃,这些“延年益寿”的法子亘古就有,哪怕到了民国时期都还有人吃。
所以鄢懋卿不是在替朱厚熜洗白,他相信这种事朱厚熜肯定干过。
不过绝对不是取经血、吃红枣这么简单,因为这应该还不足以令那些宫女如此玩命。
鄢懋卿觉得,如果真是这个范畴的原因导致壬寅宫变。
那么朱厚熜必是还干了比这更残暴的事情,至少得是让这些宫女认为横竖都是一死,因此才有充足的理由越过敬畏真龙天子的思想钢印,冒着凌迟的风险搏命;
至于其他的说法不提也罢。
什么王宁嫔和曹端妃是受方皇后妒忌诬陷、朱厚熜知道真相心生怨恨,几年后纵容走水不救,致使方皇后被活活烧死之类……
这些都与壬寅宫变的诱因没有直接关系,并且方皇后也不是直接被火烧死的。
而在她过世之后,朱厚熜为了将其以元后之礼入葬,以待今后与自己合葬,甚至还差点搞出另外一场“大礼议”。
种种迹象表明,朱厚熜其实并没有怨恨方皇后,大抵都是一些不值得取信的阴谋论。
不过。
这些说法都不妨碍鄢懋卿“壬寅宫变”有可能提前发生的预感。
他产生这种预感的原因,主要还是朝堂局势。
因为朱厚熜这回忽然支棱起来了!
纵观明朝276年的历史,明朝皇帝只要一支棱起来,就比较易溶于水,也比较容易被太医药死,反倒是躺平了不上朝比较安全。
鄢懋卿也说不好朱厚熜支棱起来,对于大明来说是究竟好事还是坏事。
另外,如果事情的时间线发生改变,其中的一些细节恐怕也会发生改变。
历史上是因为宫女慌乱之下在绳套上多打了个结,以致于形成了拉不动的死结,才使得朱厚熜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
这种几率小到令人不得不相信天意的巧合,这回可就未必还会发生了……
因此他现在也尚且拿不定主意,不知是否应该向朱厚熜预警。
而且就算要预警,他也绝不可能亲自参与此事,否则事后一定会被朱厚熜当做陆炳那样的“救命恩人”,这辈子恐怕更加不可能再有致仕回乡的机会。
所以……
正如此想着的时候。
“老爷,老爷!”
此前将鄢懋卿晾在大门口的家丁刘癞子声音再次响起,
“外面又来人了,一个自称是礼部尚书严嵩的老者,拉了好几辆马车前来拜访老爷,说是携公子严世蕃恭贺老爷乔迁之喜。”
“严嵩父子?”
鄢懋卿眉头蹙起。
他来京之后唯一没有当场报复回来的仇。
似乎就只有严世蕃将他逐出豫章会馆的事……这事还记在小本本上呢!
毕竟就连朱厚熜想让他做和珅,他都当场抹了朱厚熜一身鼻涕,又岂容严世蕃造次?
另外。
鄢懋卿觉得以他目前的处境,若是不来一点真正给力的助力,只怕致仕回乡的事便将无限期搁置。
而历史上能够扳倒夏言,又收拾了翟銮、许赞、张璧等阁臣,独占内阁独揽朝政的严嵩父子,无疑是他目前能够想到最强助力。
如此只是沉吟了片刻,鄢懋卿果断说道:
“出去转告严嵩父子,就说本老爷人微言轻,当不起严部堂如此礼遇,请他们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吧。”
“夫君?”
一旁的白露闻言吃了一惊,
“伸手不打笑脸人,妾身听闻这个严嵩非但是礼部尚书,与咱们还是江西老乡,为夫君的前程着想,如此待他是不是太过拂面?”
“夫人,你知道我当初为何离开豫章会馆么?”
鄢懋卿回头看向白露。
“为何?”
“其实我是被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当着一众江西贡生的面,逐出豫章会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