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48:除旧纳新,收买人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符换旧符。”
过年的风俗惯例不少,总结起来,不出“除旧纳新”四字。
扫地、除尘、清洗门窗;张贴对联、门神、灶君……
诸如种种,皆隶属“观想感应”中的“外表形式”,即使没有蕴含真正的灵韵神性,但只要具备了形式,就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好比某人穿上了公门制服,就算是假冒的,老百姓不知情的话,突然看到之下,也会下意识地肃然起敬,并生出敬畏之心。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性反应。
所以“形似”,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能做到形似的,已然很不简单。
一如以往,家里的对联福字那些,都是提前两天由陈晋执笔书写,一笔一划地写在早裁剪好的红纸上。
今年陈晋换了个字体,铁画银钩,笔锋勾勒,看上去极为流畅且美观。
“小郎,你的字写得越来越饱满和精神了。”
陈源由衷赞道,手中捧着一副对联,爱不释手的样子:“不知怎的,我看着这字,就有一种很舒服,很开朗的感觉,都舍不得贴到门口上了。”
在科举功名中,考生的字占据着不小的分数,所以对广大士子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事,便是练字。
而在石奇峰眼中,陈晋的字,显然运用了符文结构,不仅仅是写字,还附带上画符的笔法意韵。
这正是陈晋的一种自我尝试。
除了给自家写对联,这两天来,左邻右舍的人家,也纷纷登门求字。
今年来的人特别多。
大概是乡上传开了有关“陈晋发迹”的消息,大伙们都想着来沾一沾财气。
其中刘猎户也来了,特意带上了女儿山。
只可惜,陈家这边再没有提起说亲的事,他自知错过了机会,唯有叹息一声。
但转念一想,那时候的事,陈晋本身并不知情,多半也是不会同意的。
只能无疾而终了。
过往给人写字,写对联,多多少少,陈晋都会收取些润笔。甚至视作一门节日营生,一年就赚那么一次钱,帮补家用。
不过今年有所不同,不再缺那三瓜两枣了,干脆全部免费帮写。
这一下,门庭若市,快要把门槛踩烂。
……
周家。
他们也和往年一样,在庭院搭起一座棚子,由周明周童生亲自坐镇,帮人写对联。
文房四宝排列得整整齐齐;茶水点心准备得妥妥当当。
这当然是给周明享用的。
不料今年的行情似乎有些差,登门来求字的乡民零零星星,不成场面。
周明坐不住了,吩咐下人去看看怎么回事。
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少爷,乡民们都跑去陈家了。”
“哦,为何?”
“陈童生帮写对联不收钱。”
“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