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遴玉院大殿之內,苏墨合上手中书籍,將之放置於茶案之上。
《天问》
古籍封面上用云篆书写著书名。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苏墨皱眉喃喃自语,重复著书中发出的疑问。
他已在遴玉院中待了近一个月,却並不曾修炼,而是每日翻阅院中古籍。
这本《天问》是翻看次数最多的一本书。
“无极者,混元之態,生先天祖炁,无极而太极,阴阳交感,冲气以为和……”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他回忆著《玉清元始玄黄得道宝经》中的开篇。
若以此来解答《天问》中的这个问题,似乎颇为合適。
阴炁、阳炁与二者交感所生冲和之气,三者结合,衍化五行,然后相生天地万物。
可这其中到底何为本?何为化?
苏墨目光渐渐变得坚定起来。
天地万千元炁,既然能流转生变、生克循环,所转变的不过是其之“化”而已。
而这“本”却是固定不变的!
天地万物,其“本”为炁。
而这万千元炁,其“本”便是那一道先天祖炁。
此为混元之態,现无极之相。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或可强曰之为“道”!
这是苏墨一个月以来领悟所得。
他自然明白这领悟绝非一定正確,可却也绝对算不得错误。
求道,便是对大道探索、追寻、领悟、认知、理解的过程。
可人力有时尽,无论修为再是强大,眼界再是高深,对大道的见解终归是片面的。
故此玄清道统才会衍化出七十二条法脉,而每条法脉传承之中,即便弟子所修乃同样功法,可个人的见解、感悟不同,最终所走出的道路自然也是不同。
自此他终於明白学师为何不直接指点五行融合兼修之法,而只是引导自己去思考领悟。
也明白那日无意中阐述对道统要义的见解之时,钟掌院会如此慌乱的將自己打断。
钟掌院已入三境,正在探索破入四境的道路,而自己所领悟的见解即便再是粗浅,可若深入思考,一样有可能影响他对大道感悟的方向,自己所坚持的修行道路一旦偏离,便很有可能从此再无寸进。
一位三境高修都有可能受到外院弟子的影响,若是学师直接將他对大道的感悟告知,那恐怕苏墨以后就再也走不出自己的道路了。
而无论苏墨自己所感悟的道理如何粗浅简陋,那都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道途。
他闭上双眼,凝聚起神念,从周边起伏的元炁大海之中摄来一道充满锋锐之意的白色流光。
这是山上的那一缕“乙木烂金煞”。
苏墨没有迟疑,以服炁之法將这一缕金煞从鼻窍引入。
金煞入体,顺著经脉直往玉炉宫——即肺窍而去。
金炁流转间,苏墨只觉自己经脉中好似被针扎一般,既是刺痛又是麻痒。
直到元炁入肺窍,便犹如一柄利剑当胸插入,肺窍之中剧痛传来,苏墨几乎要闷哼出声,却依旧强自忍住,没有將那一口煞炁喷吐出去。
足足一刻钟之后,那一缕金煞居然渐渐沉稳下来,其中的锋锐之意缓缓消退,犹如利器锋芒终被磨平,成了一把钝刀。
然后就见那把钝刀好似生出锈跡来,锈刀不断被腐蚀,锈跡剥落,散做一堆烂泥。
不知多久时间过去,烂泥里有什么事物生了根,发了芽,一点翠绿之意钻破泥土,带著勃勃生机长了出来。
金煞化作乙木,带著生生不息之意开始流转。
苏墨运起《青木內息功》,引导著这一股乙木灵炁运行周天,修复方才由金煞所带来的轻微伤势。
五行之变果然玄奥。
他刚刚亲眼验证了自己的感悟。
同时也明白,以自己当前的修为境界,最多也只能感悟至此了。
万炁“本”唯一,所变的不过是其之“化”而已。
又何需“融合”?何谈“兼修”?
一个周天行完,苏墨並不曾停歇。
他將这一道木炁行至三元府,然后引自己絳霄宫中心火落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