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夏天。
港口城市设计完成並动工已整整两个月,埃罗尼莫终於等来了他期盼的东西——“米原器”和“千克原器”。这是他下令从法国购买的標准器,此刻终於运抵。
“怎么这么晚?”埃罗尼莫皱眉。他本以为设计阶段用不上,正式施工前总能收到,“本想从设计阶段就用米制標准,现在只能先开工了。”
副官解释:“白金原件只有一份,复製耽误了时间,抱歉,殿下。”
“原来如此,算了。”埃罗尼莫暗想果然会迟。虽知铁製標杆和圆筒也能凑合,但他坚持要白金製品——这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变形腐蚀,法国正是用它製作標准器,象徵意义也更重大。“未来放进博物馆,总比摆铁块体面。”
此次共收到白金原器各1件、铁製原器各3件。埃罗尼莫下令:“白金件送墨西哥城,铁件分置墨西哥城、拉斯特鲁恰斯,留一件在此地。”隨附信件要求洛克精密机械厂儘可能精准复製铁製原器。
他召来建筑师,举起铁製標杆:“这是墨西哥帝国新採用的度量標准,米和千克。”
首席建筑师面露难色:“工人连码磅制都算不明白,恐生混乱。”
“米制计算更简便,”埃罗尼莫当场演示进位规则,“1公里=1000米,1米=100厘米——比起1英里=1760码的复杂换算,难道不清爽?”
建筑师们很快认可新体系。当埃罗尼莫转向造船工程师时,西班牙移民出身的工匠们难掩急切:“殿下,我们不在乎单位,只盼早日有像样的造船厂。”
埃罗尼莫理解他们的焦虑——这些被半强制移民至此的工匠,已閒置五年。“设计由我主导,但你们熟悉操作,必须参与。”他承诺。
当前最大挑战是造船厂定位:既要兼容现存木製帆船,又需为即將普及的蒸汽船预留空间。“至少半数船坞要能建造汽船,”他权衡道,“未来数十年,木船仍有需求,但技术浪潮不可逆转。”
预算充足给予底气——四年前还在浪费军费的海军,如今全权委託埃罗尼莫的公司承建多功能造船厂。他苦笑:“父王这是怕我空占太子头衔吃白饭?”
望著港口工地,埃罗尼莫將白金原器小心收进木箱。比起立即投入使用,这些象徵现代性的金属更適合作为文明的信物,在未来的博物馆里见证一个国家告別“拳头丈量”的蒙昧时代。至於造船厂里即將响起的米制与韵律的双重敲打声,或许正是新世界启航的前奏。
埃罗尼莫听了西班牙造船技师们的话,觉得有些难以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