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若是没有祖父託梦,小民也不会来投效大王。”
刘襄举起酒樽,洒在前面的地上。“那这杯酒,便敬与令祖父。”
“谢大王。”
宴席继续,刘襄为了让吴行明此行没有顾虑,承诺会照顾好李翠以及他未来的孩子。
接著,刘襄又从袖中取出两封帛书,一一递给吴行明。
“寡人特意准备了两封帛书,两位弟弟进长安已有数年,千里相隔,寡人亦不知他们此时所思所想,行明到了长安后,先示以此书。”
“若是觉得他们可以信任,再示之此书。”
“喏。”
吴行明上前接过帛书,好好地收了起来。
酒过三巡,刘襄也有了醉態。
他开始抱怨起吕雉来,並毫不避讳地直呼其名。
好在周围的奴婢都被支走了,此间只有他们三人,刘襄说什么都可以。
聊到最后,刘襄兴致大发,起身舞剑,高歌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此去兮,凯歌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这首是著名的《易水歌》。
只不过刘襄把『不復还』改成了『凯歌还』。
当初燕太子丹送荆軻刺秦,如今刘襄送吴行明刺吕,二者確有几分相似。
唱完之后,刘襄將佩剑指向吴行明。
“行明,你观此剑如何?”
“大王佩剑,自然是绝世好剑。”
“那便赐你了。”
刘襄说著便將佩剑丟给了吴行明,然后又解下剑鞘,一併给了他。
吴行明却道:“大王,这佩剑不易隱藏,若论刺杀,还是匕首更合適。”
刘襄闻言大笑了起来。
祝午急道:“能得大王赏赐佩剑,是你毕生之幸,还不快谢恩。”
“小民谢过大王。”
“免礼免礼,不知为何,寡人越看你越觉得喜欢,行明,若是刺吕成功,你想要何等封赏?”
“小民別无所求,只希望家人平安。”
“就这些?”
“嗯,就这些。”
“若此事得成,寡人封你为於陵侯,食邑千户,让你衣锦还乡,如何?”
“额...多谢大王。”
而祝午也没有落下,刘襄承诺事成之后封他为駢邑侯,食邑两千户。
当然,前提是他能继承帝位。
时辰渐晚,刘襄也不能在宫外久留,於是在他喝醉后,祝午便让心腹悄悄將刘襄送回了齐王宫。
安排好这些之后,祝午回来找到吴行明。
“大王一诺千金,你若真能刺杀成功,那这於陵侯定然会封,就算你不能活回来,也会由你的后人、兄弟继承。”
吴行明看著手中的齐王佩剑,一时无言。
“其他事我也不再做赘述,只是最后还得嘱咐你一句,若是刺杀未果,你绝不能被抓活口,明白吗?”
“明白。”
祝午嘱咐完后,吴行明便回到小院中。
李翠对於吴行明要做的事一无所知,但明白他远行是要干一件大事,而且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你记得要勤换衣服、勤洗澡,不然身上总有一股汗臭味。”
“这里每日都有人照看我,你在外面无须担心。”
......
李翠嘮嘮叨叨地说到了半夜。
吴行明就这样抱著她以及他们未出生的孩子,度过了这一夜。
天还未亮时,他便悄悄地起床,穿好衣服,拿上行李出了门。
而李翠也在此时睁开了眼睛,她挪到了吴行明那边,感受著床榻上的余温。
她躺在那里,心中百感交集,忍不住便落下泪来。
此次前往长安,除了吴行明外,同行的还有一名信使,他常年往来於两地之间,对沿途道路十分熟悉。
祝午安排他来给吴行明带路。
信使当然不知道吴行明此行的任务,只以为他也是来送信的。
朝阳初升,二人沿著官道,一路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