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细如丝,红薯蔓蔓壮如绳。
陈府后院的迴廊之下,一方爬满红薯藤蔓的菜地,在雨幕中泛著盈盈绿意,生机勃勃。
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帝王,与太子朱標一同佇立於此,目光紧紧锁定在那片翠绿之上,二人脸上难掩兴奋之色,眼中满是对红薯种植前景的期待。
许久之后,朱元璋才恋恋不捨地收回目光,转头看向身旁的陈锋,眼神中透著急切与期待,开口问道:
“贤胥,是否可以著手进行第一批红薯种植了?”
朱標同样满怀期待地望著陈锋,眼中闪烁著渴望的光芒。
陈锋轻轻頷首,神色沉稳而篤定:“春末夏初,阴雨连绵,此时土壤湿度、气候温度皆恰到好处,正是种植红薯的绝佳时机。”
朱元璋听闻,难掩心中的好奇与期待,双手不自觉地搓动起来,追问道:“这红薯种植,可有什么特別的讲究?”
陈锋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种植红薯不难,裁剪健壮的茎蔓进行扦插即可。不过,若要说讲究…裁剪茎蔓时,需选取留有三到五个叶片的长度,如此才能保证其后续生长所需的养分与活力。”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扦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平插法,將茎蔓平埋於土壤之中,此方法更適合湿润地区,能充分利用土壤湿度促进生根;”
“另一种则是斜插法,把红薯茎蔓以四十五度角斜插入土,这种方式较为省工省时,更適合乾旱地区,可减少水分流失。”
“另外,植株间距保持在一尺(约三十二厘米)左右,行距两尺上下,这样的间距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產量最大化。”
说话间,陈锋还特意用手比划著名距离,以便朱元璋与朱標能更直观地理解。
朱元璋和朱標听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恨不得立刻拿出小本子將这些要点一一记录下来。
忽然,朱元璋笑著指了指陈锋,打趣道:“哈哈,瞧你小子说得头头是道,难不成在后世也没少种地?”
陈锋耸了耸肩,坦然说道:“在下不才,於后世出身普通百姓之家,小学、中学皆在乡镇就读。每逢周末放学,自然要跟隨父母下地劳作,也算是积累了些种地的经验。”
朱元璋本只是隨口一问,没想到陈锋真有过种地经歷,不禁感到颇为惊奇。
朱標更是如此,他自幼生长在宫廷之中,从未有过下地劳作的体验,在他的印象里,陈锋也不像是会种地之人,此时听闻,心中满是诧异,仿佛置身於迷幻之境。
惊奇过后,朱元璋大笑起来:“那更好!接下来这红薯种植之事,咱就不操心了!有任何需求,儘管开口,只要咱能办到,定会满足你!”
陈锋嘴角微微抽搐,忍不住调侃道:“说得好像您之前有多操心似的!”
“呃……哈哈,你这小子!”朱元璋先是一愣,隨即一手叉腰,一手指著陈锋,爽朗大笑起来。
也唯有陈锋,敢如此与他开玩笑。
但仔细想来,从红薯藤蔓的寻找,到如今即將开始的种植,他確实没操多少心,大多事务都是陈锋一人在操持。
不过,这小子也太不给自己面子了,朱元璋心中暗自想著,找机会个他『穿穿小鞋』,但面上却依旧和蔼可亲。
朱標见状,也忍俊不禁,跟著吐槽道:“父皇还真是张张口就『操心』了!”
“啊哈,连你小子也……”朱元璋哭笑不得,无奈地看著自己的儿子。
陈锋笑而不语,心中盘算著,待雨一停,便立即安排早已经培训过的人採收红薯茎蔓,送往早已准备好的试验田进行种植。
似是也想到此处,朱標好奇地问道:“陈锋,这片红薯茎蔓能种植多少亩地?”
朱元璋也收起玩笑之色,满脸好奇地看向陈锋。
陈锋在心中大致估算了一番,回答道:“一亩多些吧。虽说这一株红薯藤蔓抽发出来的茎蔓看著不少,但实际可用的数量有限。”
见朱元璋和朱標面露失望之色,陈锋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待此次采割完毕,过些时日,它又会重新生长出新的茎蔓,届时便可多种一些。
而且,只要第一批红薯苗扦插成功,待几个月后收穫时,便能得到更多的红薯茎蔓,接著便可进行秋种。
来年再收穫红薯后,挑选优良的种子培育茎蔓,又可开展春播。
如此循环往復,大明的红薯產量定会越来越高!”
朱元璋和朱標听后,眼神瞬间明亮起来,心中的期待愈发浓烈。
然而,陈锋说著说著,却微微皱起了眉头。
朱元璋心中一紧,连忙问道:“怎么了?可是有什么问题?”
朱標的神情也变得紧张起来。
陈锋无奈地嘆息一声:“我担心,仅凭这一株红薯母体產出的茎蔓,种植不超过三代便会出现减產情况,难以一直保持高產。”
这个问题,即便在后世现代,凭藉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无法做到让一株母体持续重复种植且始终高產。
在后世,粮种一般由专业的供应机构通过不断优化、甚至进行基因干预等方式,来保障粮种的高產性。
但在当下的古代,仅有一株红薯藤蔓母体,想要保证红薯高產,著实困难重重。
朱元璋和朱標虽对其中一些专业说法听得似懂非懂,但也抓住了关键问题,二人不约而同地皱起眉头。
若无法保证红薯高產,其对大明的重要性便会大打折扣。
朱元璋看向红薯残根,急切问道:“可有解决之法?”
陈锋摸著下巴,在脑海中努力搜索相关知识,
片刻后,无奈地摊开手:“目前来看,只能通过不断挑选优良种子培育新的红薯茎蔓,同时在各地搜寻变异植株进行扦插嫁接。
此外,还要尽力寻找更多的红薯母体植株,以此保证红薯品种的优良性。
这就如同人类繁衍,近亲结婚很难培育出优秀的后代,后代容易出现畸形或智力缺陷等问题。
唯有通过杂交,才能让优良品种得以延续。”
朱元璋先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到后面,不禁目瞪口呆。
过了好一会儿,才竖起大拇指讚嘆道:“比喻的妙!”
朱標也忍俊不禁:“这话直白易懂,连孤一下子都听明白了。”
陈锋再次嘆息:“如今也只能如此尝试,看能否改良红薯基因了。”
朱元璋和朱標听后,皆是无奈摇头。
每次陈锋说出这些稀奇古怪的词语,都让他们听得一头雾水,头疼不已。
而陈锋也深知无法將所有知识都解释清楚,便不再多做说明。
不久,雨停了,陈锋早已培训好的农户们迅速进入菜地,开始有条不紊地收割红薯茎蔓。他们將茎蔓统一綑扎好,用消毒水对切口进行仔细消毒,隨后打包运往试验田。
朱元璋见状,兴致勃勃地挽起袖子,走进菜地,准备亲自体验一番收割的乐趣。
作为农民出身的皇帝,他对种地之事始终有著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热爱,凡事总喜欢亲力亲为。
没想到,他干起农活来十分熟练,动作又快又准,收割红薯茎蔓的速度甚至比普通农户还要快。
他得意地看向陈锋和朱標,脸上满是炫耀之意。
朱標见状,不禁哑然失笑,凑到陈锋耳边,低声说道:“父皇有自己的自耕田,每年春耕时,他都要亲自前往耕种;秋收之际,也要亲自收割粮食。每次都会带上一群大臣一同劳作,而父皇每次都能最先完成自己的那份任务,之后便会大肆宣扬一番,得意得很!”
“咳咳咳……”陈锋虽早已知道朱元璋喜爱亲耕,但听朱標如此描述,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色不禁变得有些古怪。
他好奇地八卦道:“您说,到底是大臣们故意让著陛下,还是陛下真的比大臣们厉害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