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清晨,一架瑞士航空的客机降落在巴黎奥利机场。方青云透过舷窗望去,晨雾中的巴黎城如同一幅水墨画,艾菲尔铁塔的尖顶刺破薄雾,若隱若现。
三人提著行李走出海关,陈志明熟门熟路地拦下一辆计程车,用带著阿尔及利亚口音的法语对司机说:“请送我们去第七区,靠近香榭丽舍大街。“
汽车驶过塞纳河时,林秀兰轻声感嘆:“比照片上还要美。“她望著河面上穿梭的游船,眼中闪烁著兴奋的光芒——这是她第一次来巴黎。
方青云注意到后视镜里,司机正偷偷打量他们。他故意用中文对同伴说:“这次文化考察,一定要多拍些照片带回去。“然后转向司机,切换成流利的法语,“先生,听说巴黎最近有个东方艺术展?“
这一招很奏效。司机立刻热情地介绍起罗浮宫的展览,不再关注他们的谈话。
方青云他们租住的公寓位於rue de bourgogne一栋奥斯曼风格建筑的三楼,月租金高达1200法郎,但正如方青云所说,这里紧邻国民议会大厦,巡逻的警察比別处多三倍。
“每人一间臥室,共用客厅和厨房。“方青云分配著钥匙,“林秀兰同志住带阳台的主臥,我和陈志明住两侧。“
陈志明检查著门窗:“阳台要特別注意,对面楼可能有人监视。“
林秀兰已经麻利地开始布置工作间。她从行李箱取出一个偽装成化妆盒的微型照相机,又拿出一摞《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些可以作为接触华侨的由头。“
晚餐后,三人围坐在客厅的老式橡木桌前。方青云铺开一张巴黎地图,用红蓝铅笔画出几个区域:
“第一个星期,我们要摸清三个重点:第一,法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態度;第二,华侨社区的派系分布;第三,t岛所谓'文化中心'的活动范围。“
他递给每人一份日程表:“每天上午分头行动。陈志明去拉丁区的大学和书店,接触知识分子;林秀兰负责博物馆、画廊等文化场所;我去华人区外围观察。“
“下午三点准时回到这里匯总信息。“方青云特別强调,“遇到任何可疑情况,立即启用备用联络方案。“
陈志明推了推眼镜:“我建议重点关注《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的社论方向,这两家媒体对政府决策有直接影响。“
林秀兰翻开笔记本:“明天开始,我会记录各大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展览情况,这能反映法国文化界的对华態度。“
临睡前,三人再次检查了公寓的每个角落。陈志明在门缝夹了一根头髮丝,林秀兰把一面小镜子调整到能反射楼梯间的角度,方青云则在电话线路上安装了简易反窃听装置。
窗外,巴黎的灯火渐次亮起。方青云站在阳台上,望著不远处国民议会大厦的穹顶。他知道,在这座浪漫之都的表象下,正涌动著一场看不见的外交暗流。而他们三人,即將成为这盘大棋中最重要的几枚棋子。
林秀兰端来三杯热茶:“敬巴黎。“
茶杯轻轻相碰,泛起的涟漪中倒映著艾菲尔铁塔的灯光。明天开始,这场特殊的“文化考察“將正式拉开帷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