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沉默著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四个火烧,还带著体温。林晚秋咬下一口,浆烫得舌尖发麻,忽然想起1983年母亲探病时带的苹果——那时她已经是电子厂的工程师,母亲却连“集成电路“四个字都念不利索。
“明天周日。“母亲收拾油纸包的动作突然轻了些,“你爸说厂子里有间旧仓库...別让保卫科看见火光。“
暮色浸透窗欞时,林晚秋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画下测试仪的三维图。周工的入党申请书压在最底下,钢笔字力透纸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愿贡献全部技术力量。“她摸出父亲给的3dg6电晶体,在月光下转动,看见自己的倒影映在金属管帽上——那是比1980年的月亮更明亮的光。
离开实验室时,保卫科的老李头正往墙上贴“严防阶级敌人破坏“的標语。林晚秋把笔记本塞进帆布书包,里面还躺著周工偷偷给的《固体物理学》——书页间夹著张泛黄的纸,是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技术“四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巷口的路灯忽明忽暗。路过国营照相馆时,林晚秋瞥见橱窗里的结婚照——穿的確良衬衫的新郎和扎麻辫的新娘,背景是天安门城楼。她摸了摸工装口袋里的准考证,突然明白这一世的“志愿“,从来就不在那张表格上。
母亲在厨房烧水的声音传来时,林晚秋正蹲在阁楼里调试变压器。父亲的脚步声从身后响起,往她工具箱里塞了包焊锡丝:“厂子里新到的无铅焊料...別告诉你妈。“他胸前的“为人民服务“徽章蹭到电路板,露出底下隱约可见的“技术革新標兵“奖状边缘——那是1965年获得的,后来被锁在樟木箱最底层。
“爸,“林晚秋突然抓住他的手腕,触到那道烫伤疤痕,“等我考上大学,咱们一起搞个真正的实验室。“
父亲的喉结滚动了两下,转身从衣柜深处摸出个铁皮盒,里面是泛黄的《电晶体电路设计》手稿,落款是“林明远 1968年“。窗外的月光爬上他两鬢的白髮,1980年的夏风掀起稿纸,露出最后一页未完成的公式——那正是林晚秋昨夜在测试仪里用到的偏置电路。
水壶在厨房发出尖啸。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楼梯口,围裙口袋里露出半截粮票。林晚秋看见她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出“不务正业“四个字,只是把搪瓷缸放在窗台:“加了麦乳精,趁热喝。“
蝉鸣渐弱时,阁楼的檯灯依然亮著。林晚秋在纸上画下测试仪的pcb版图,突然听见楼下父母的低语。“她比你当年还疯。“母亲的声音带著嘆息,“可你看她画的那些图...跟你年轻时一模一样。“
焊锡丝在电烙铁尖凝成珠,落在线路板的焊盘上。林晚秋想起前世在硅谷参加的第一场技术峰会,当她说出“中国半导体“时,台下那些金髮碧眼的工程师眼里的惊讶。此刻她按下示波器的触发键,看著萤光屏上稳定的正弦波,突然笑了——1980年的夏天,终於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布满遗憾的註脚。
远处传来国营厂的夜班铃声。林晚秋摸出藏在枕下的未来科技年表,在1980年8月的空白处写下:“电晶体测试仪原型机完成,中国半导体產业的齿轮,开始转动。“窗外,银河清晰可见,每一颗星都在按照她熟知的轨跡运行,等待著被重新命名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