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日,高考首日的朝阳染红了实验室的窗欞。林晚秋站在镜子前,將“两弹一星“纪念章別在工装內袋,外面套上母亲连夜赶製的白衬衫——衣领处绣著微型电路板,针脚间藏著颗细小的蓝宝石碎屑,那是wm-03元件切割时的边角料。
“晚秋,“父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攥著军用吉普车的钥匙,“陈参谋说发射场有临时情况...你真要先考完试?“他的目光落在女儿锁骨下方的烫伤疤痕上,那道疤痕在晨光中像枚勋章,比任何奖章都更有说服力。
母亲突然衝进房间,往她书包里塞了个铝製饭盒:“茶叶蛋和红馒头,路上吃。“粗布围裙上沾著麵粉,显然是凌晨四点就起来准备。林晚秋闻到饭盒里飘出的焊锡味,这才想起母亲用焊锡加固过饭盒扣,防止路途顛簸掉落。
考场外的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林晚秋摸出焊锡加固的准考证,金属边缘在阳光下闪著银光。监考老师盯著她胸前微微隆起的纪念章,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说:“加油,孩子。“这句话让她想起前世导师在博士答辩前的叮嘱,语气里带著同样的信任。
语文卷的作文题是《我的理想》。林晚秋握著母亲用缝纫机零件改的钢笔,笔尖悬在稿纸上,却在脑海中浮现出实验室的场景:父亲调试测试仪,王会计核算数据,母亲用织毛衣的钢针挑金丝。她写下第一句:“我的理想,是让中国的科技像母亲织的锦缎一样,细密坚韧,闪耀世界。“
距离交卷还有三十分钟时,陈参谋的吉普车停在考场外,保密车牌在阳光下若隱若现。林晚秋提前交卷,在眾人惊讶的目光中走出教室,听见身后传来议论:“那是军工特供车吧?““听说她参与了卫星项目...“
吉普车內,陈参谋递给她个铅封的铁皮盒:“发射前最后一次测试,元件出现相位异常。“林晚秋打开盒盖,wm-03元件在防震海绵中微微颤动,仿佛感应到她的到来。她摸出隨身携带的微型示波器——那是用父亲的旧万用表改装的,錶盘上刻著“晨光001“。
“相位偏移15度,“她盯著萤光屏,手指划过元件底座的橡胶垫片,“是温度变化导致的介电常数漂移。“母亲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锦缎遇潮会缩水,得用熨斗定型。“她灵机一动,从书包里取出母亲的铝製饭盒,用內壁的弧度製成简易恆温罩,打火机火焰在下方均匀加热。
当测试仪显示相位误差小於0.5度时,吉普车正好抵达发射场。林晚秋跳下车,工装口袋里的高考准考证蹭到发射架的钢铁支架,发出细微的金属碰撞声。陈参谋敬礼时,她看见对方袖口的枪伤疤痕与自己的烫伤疤痕形成奇妙的呼应——一个是战火的勋章,一个是科技的印记。
“五分钟后进入倒计时。“发射场总指挥递来安全帽,目光落在她胸前的纪念章上,“你就是那个让蓝宝石衬底国產化的小姑娘?“不等回答,他已拽著她冲向指挥中心,脚步在金属通道上敲出急促的节奏。
指挥中心的时钟指向十点十五分。林晚秋盯著监控屏幕,看见wm-03元件在卫星载荷中闪烁著幽蓝光芒,与母亲织的“科技蓝“锦缎如出一辙。倒计时读秒到“30“时,她摸出神秘人送的钢笔,在控制台上画下最后一个补偿电容——这是她用高考数学的傅立叶变换推导出的参数。
“点火!“火箭尾焰照亮天际的瞬间,林晚秋的高考准考证被气浪掀起,飘向监控屏幕,准考证上的钢印与卫星发射的倒计时数字重叠,形成跨越时空的科技仪式。母亲的铝製饭盒在旁边稳稳立著,里面的茶叶蛋还冒著热气,仿佛在见证科技与生活的奇妙融合。
卫星入轨的消息传来时,陈参谋递给她份加急电报:“史丹福大学的回覆,k.c.chen教授说...“他突然停住,看著林晚秋从工具箱里摸出焊锡丝,在电报背面焊上枚微型元件——那是用蓝宝石碎屑製成的纪念徽章。
“替我谢谢陈教授,“她將焊好的电报递给通信员,“就说中国的科技树,需要自己栽培。“阳光透过指挥中心的玻璃窗,照在她汗湿的脸上,工装衣领的电路板刺绣泛著微光,像极了卫星在太空中反射的阳光。
返程的吉普车上,母亲突然握住她的手,触到掌心新磨出的茧——那是焊锡时留下的。“你爸刚收到消息,“母亲的声音里带著哽咽,“你的高考作文...被省教育厅选为范文,题目就叫《科技织锦》。“
林晚秋笑了,摸出未来科技年表,在1981年7月1日一栏写下:“高考首日完成卫星元件紧急校准,拒绝斯坦福邀请。母亲的铝饭盒与太空的蓝宝石元件,共同编织著中国科技的经纬线。“她望向车窗外,国营厂的烟囱正在排放浓烟,却在阳光中呈现出彩虹般的光谱——那是科技燃烧的光芒。
深夜的实验室里,王会计正在整理卫星测试数据,父亲在给测试仪加装太阳能模块,母亲用卫星发射的新闻报纸包著新织的毛衣。林晚秋摸出神秘人新寄来的《ieee微波杂誌》,封面是中国卫星的剪影,配文是“东方的蓝宝石奇蹟“。她翻开內页,看见k.c.chen教授的评论:“这个中国女孩用焊锡和毛线,焊稳了科技突围的第一块基石。“
檯灯下,高考准考证与卫星发射纪念章並排躺著,前者记录著个人命运的转折,后者见证著国家科技的飞跃。林晚秋摸出焊锡丝,在准考证背面轻轻写下:“科技强国,始於笔尖,成於焊点。“窗外,北斗七星正在重组,仿佛为这个时代的科技新星让出更广阔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