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些极端道德下认为“享乐”都是不好的,导致了压抑和禁欲;
严格遵守规定,不懂得变通,而导致刻板和思维僵化、行为死板;
还会因为【超我】时刻监督自身、批评自身,让人生充满压力,鲜有轻松愉悦的时刻,进而演化成根本感觉不到快乐。
在病理上,表现为【焦虑障碍】、【抑郁】、【强迫症】以及相关延伸症状的可能。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道:“事实上,直到现在,你身上的【超我】也依旧有时不时地突破平衡的迹象。”
“在你一开始想要叙述童年创伤、提到和父母有关的话题的时候,你有下意识的紧张、犹豫。因为你意识到你的叙述和孝道有关的【超我】所冲突,在下意识地阻止自己去对父母做不好的叙述。”
“而哪怕你说出来了那些不好的事情,你也会不由自主地为父母开脱。”
南祝仁比出一个时间轴的手势:“像你在提到‘父亲因为自己止不住大哭而拔菜刀’的时候,你紧接着就进行了大段大段的解释,来让自己、也让我去相信‘父亲不是真的想要伤害你’这个观点,来帮你的父亲挽尊。”
来访者做出回忆的样子。
好像真的是这样。
“【超我】强大不是坏事,说明你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南祝仁安慰道,“但,凡事都需要有个度。”
“你过于强大的【超我】和被压抑的【本我】已经不匹配,以至于【自我】都无法平衡,因此才出现了现在的状况。”
说着,南祝仁叹了一口气:“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还有另外一层怎么都无法实现的对亲情的渴望,这就导致你更难受了。”
好在来访者如今对于这三个“我”都已经做出了调整的尝试。
南祝仁的这一通分析,相当于把来访者的变化全部剖了出来,呈现在对方的面前。
这让来访者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于之后的改变也更有方向。
当然,这样还不够,南祝仁需要继续【支持】来访者。
……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父母的三个‘我’也是很不稳定的。”
来访者一愣。
不过随后他按照南祝仁之前科普的知识细细思索之后,很快就思考通了其中的关隘,
露出了一种释然的表情。
有些话,他现在依然不好说出口,南祝仁作为咨询师便代替他分析、代替他说。
南祝仁的表情微微严肃了一点:“在你和他们倾诉创伤的时候,他们进行了否认。我想了好几种他们这么做的理由——”
“或许,他们意识到了你说的是真的,但是他们装傻、他们否认,他们下意识地选择去维护自己身为父母的身份,而不是给予你疗愈。”
来访者抿了抿嘴唇。
“或许,虽然他们回想起了你说的事实,但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你说出来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他们意识不到对你的伤害。因此他们对你的创伤没有记忆;
“而哪怕他们还记着那些创伤,他们在和你对话的过程中也会把关注点偏转。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眼下应该去抚慰你、支持你,因而转去维护自己,顾左右而言他。”
来访者的双手握了起来。
南祝仁的这三种可能性,都相当残酷。
看着来访者的表情,南祝仁语气稍微缓和一下。
“又或者,他们……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妥,也后悔。但出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为了维持自己‘好家长’的认知,而把这些不好的东西给屏蔽了。”
这种说法,不知道和前面的三种比起来算是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半晌之后,来访者摇了摇头:“我没有办法去改变他们,我以前试过……都失败了。我现在只想要让自己好过一点,我只能改变自己。”
“按照老师您的说法,我调整了我的【超我】:我会履行赡养他们的义务,维持基础的交流;同时也调整了我的【本我】,我不再对他们有不现实的渴望。”
南祝仁点头:“对,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才能在现实和你的内心找到一个平衡点。”
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的认知调整是不够的。
至少没有办法让来访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疗愈。
所以需要心理咨询师发力。
南祝仁道:“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来访者抬起头,目光露出探索。
南祝仁继续道:“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哀悼】。”
来访者一愣:“‘哀悼’?”
南祝仁点头:“是的,对你——或者说,对过去的‘你’,进行【哀悼】。”
……
【哀悼】的全称,是【哀悼丧失】。
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失去时,通过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认知阶段,最终在内心世界完成对“失去之物”的定位与和解,从而能够重新投入生活。
对于童年创伤的来访者来说,他们潜意识或许会有一个“如果我足够痛苦、足够渴望,或许就能改变过去,换来我应得的爱”的错误认知。
因此他们需要完成的是对“未曾拥有的好父母”的哀悼,对“永远无法实现的童年渴望”的哀悼。
一个完整的【哀悼丧失】的咨询过程,包含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安全和稳定的环境。经过了南祝仁这么长久的咨询努力之后,来访者几乎时刻都在这种状态中了。
第二阶段,是探索和验证。重点在于叙述过去的事件,连接现在的体验,并且探究“自己究竟丧失了什么”。
这些在南祝仁意识到来访者的在这次咨询中会呈现童年创伤问题之后,就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咨询计划,进行了有意识地引导。
第三阶段,则是体验。体验悲伤,允许愤怒,同时和解——这最后不是什么与“放下”和“原谅”,而是“不再期待”。
这是南祝仁刚刚完成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