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事件的风波,在轧钢厂內部很快平息。
李卫国正式回到技术科销假上班。
他的办公桌,清理得极为整齐。而且在桌角那儿,放著一个全新的搪瓷杯子,杯上写著“向劳动人民致敬”这几个非常红的字。
这是厂里的优待。
他翻阅著那些,因苏联专家撤走而变得残缺不全的技术资料,这个时候,在脑海中对照著【新手引导手册】里的基础知识。
手册里的內容,犹如一把钥匙,將他前世那高深的军工知识,与这个时代那豪放的工业体系,紧密且精准地对接起来。它较为顺畅地把不同时代的知识体系相融合,简洁明了地达成了对接,仿若在两者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樑,从而推动了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他完全沉浸其中,浑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下班的铃声,响彻了整个厂区,才猛然发觉,已经过去了一整天。周围的同事们,陆续地离开了,喧闹的技术科,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李卫国却毫无去意,他向车间主任打了声招呼,而且又在技术科的资料室里多待了两个小时,將几份关於冶炼工艺的残缺手稿,牢牢记在心里。
直到月上中天,他才怀揣著满脑子的数据与疑问,踩著月光,回到了四合院。
小屋里他居然顾不上做饭,只是匆匆啃了个冰冷的窝头,接下来便点亮了那盏昏黄的煤油灯,把白天记下的关键数据在草纸上再次重新推演。
煤油灯的灯芯,燃得短了,火苗不稳地跳动了一下,光线骤然一暗,这才將他的思绪,从繁复的工业蓝图里拉了回来。
李卫国轻轻地揉了揉那有些乾涩的眼睛,接下来缓缓地扭头望向窗外。窗外呢已然是一片陷入沉寂的墨色,仿佛被时间凝固了一般。
四合院里,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犬吠,更显得这夜深沉且漫长。
李卫国住的小屋里,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在桌上静静燃烧。
咚咚咚!
沉闷而急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
李卫国放下手中的书,眉头微蹙。
这个时间点,会是谁?
他拉开了门栓,门外站著两道身影,而且在那清冷的月光之下,显得格外的凝重。
红星轧钢厂厂长杨爱国,以及总工程师刘建军。
两人脸上都带著一股无法掩饰的疲惫和焦虑。
“杨厂长刘总工?”
杨爱国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声张,和刘建军一起侧身挤进了狭小的房间。
房间里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杨爱国没坐,接下来缓缓地环顾了一圈这一间颇为简陋的小屋,接著他的视线最终定格在了李卫国的身上。
卫国,这么晚来打扰,是有大事要找你
刘建军从他隨身携带的那黑色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用牛皮纸袋密封著的文件,接下来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在了桌上。
文件袋上,赫然地盖著两个,鲜红的“绝密”大字。
杨爱国指著那份文件,压低了嗓子,“厂里正在攻关一项代號为『东风的特种钢材。”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这种钢,是为咱们国家一件『国之重器』准备的关键材料
国之重器”四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李卫国的心上
他立刻明白,这绝不是普通的生產任务。
刘建军嘆了口气,接过了话头,他的声音沙哑而沉重,“你也知道,老大哥的专家一走,很多东西都断了线。这份东风钢的技术资料,他们只给了一半,最核心的合金配比和热处理工艺,全都是空白。”
我们组织了厂里最好的老师傅和技术员,成立了攻关小组,没日没夜地试了三个月,炼了十几炉结果……没有一炉是合格的
刘建军的拳头,无声地攥紧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