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全国各大工具机厂的资料,雪片般匯集到李卫国的实验室。
每一份都沉甸甸的,散发著油墨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
李卫国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三天三夜。
他面前摊开两份图纸。
一份是系统奖励的【高精度万能铣床(核心部件设计图v0.3)】,线条流畅,结构精巧,充满了超越时代的美感。
另一份,则是从收集来的资料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国產万能铣床的总装图。
粗糙,笨重,设计理念至少落后二十年。
两者对比,宛如鸿沟。
他试图將那份残缺的系统图纸,与现实中的国產工具机进行某种“嫁接”。
完全不可能。
材料、工艺、精度,每一项都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系统提示:当前“高精度万能铣床(核心部件设计图v0.3)”补全度30%。】
【补全图纸需消耗工业贡献点。前置条件:宿主需完成“知识解析”任务。】
【任务要求:提交一份基於当前(60年代)技术水平的“国產万能铣床改进可行性报告”。报告需详述现有设计缺陷、理论改进方向、及初步工艺实现预估。】
李卫国看著这条提示,愣了片刻。
这系统,竟然不是直接给答案。
它在逼著他,用自己的脑子,去理解这个时代的工业局限,去挖掘现有技术下的所有潜力。
它要的不是一个只会照抄图纸的傀儡,而是一个真正能理解並推动技术进步的工程师。
“有点意思。”他低声自语。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李卫国几乎没有合眼。
前世作为军工工程师的记忆被彻底激活,与这个时代贫瘠却充满韧性的工业资料相互碰撞。
他喝了无数杯浓茶,在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和草图。
五十页的报告,每一个字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报告中,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有国產铣床设计的十几个致命缺陷:床身刚性不足导致加工震颤、主轴精度和温升控制糟糕、进给系统间隙过大无法保证微量进给……
每一条缺陷后面,都附有理论上的改进方向,以及基於现有材料和工艺的初步设想。
【报告提交中……】
【报告评估中……评估完毕。】
【判定:通过。宿主对当前技术瓶颈理解深刻,改进思路具备可行性。】
系统面板上,【科技树】中“精密加工”分支下的“高精度万能铣床”节点,终於被点亮了一小部分。
【节点解锁:“整体铸造床身(结构优化v1.0)”、“多阶段时效处理工艺(消除內应力)”。】
李卫国仔细查看解锁的內容。
不是他想像中的完整部件图纸。
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模型、关键材料的配方数据、以及详尽到每一个步骤的工艺流程。
这是一个“知识包”。
他瞬间明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