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店”,用贡献点兑换成品。
它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严苛的“导师”。
它提供超越时代的“信息火种”,但点燃这火种,並让它在现实中燃烧起来,形成燎原之势,必须依靠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將那些超前的知识,“翻译”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具体步骤。
这才是“红星工业霸主系统”的真正用法。
他没有立刻衝到杨爱国面前,展示这份“天顶星科技”。
那不现实,只会把人嚇跑。
他拿起自己写的那份五十页的报告,仔细斟酌后,找到了杨爱国和刘总工。
“厂长,刘总工,关於『东风』钢精密加工的问题,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杨爱国和刘总工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眼窝深陷。
杨爱国摆摆手:“卫国,有话直说。现在厂里上下都等著米下锅,任何一点希望,我们都要抓住。”
李卫国將报告递过去:“我分析了国內现有铣床的技术资料,问题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改进的余地。”
他没有提系统,只说是自己研究的成果。
“我建议,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造出和西方一样先进的工具机,那不现实。”
“我们可以先从最基础的部件开始,进行『渐进式』改进。”
他翻到报告中关於床身设计的部分。
“第一步,我认为是工具机的床身。它是整个工具机的骨架,它的刚性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加工精度。”
“我们现有的铣床床身,结构设计不合理,铸造工艺也比较粗糙,內应力消除不彻底,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变形。”
“我的方案是,重新设计床身结构,採用整体铸造,並配合严格的多阶段时效处理工艺,最大限度提升床身的刚性和尺寸稳定性。”
李卫国侃侃而谈,將报告中的核心观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两人听。
杨爱国和刘总工起初还带著疑虑,但听著听著,两人眼睛都亮了起来。
李卫国的方案,没有天马行空,每一步都立足於现有技术,却又在关键细节上提出了顛覆性的改进。
这既显示了他的才华,又没有超出他们对这个时代工业水平的认知范畴。
刘总工拿起报告,一页页翻看,越看越是心惊。
这份报告的深度和专业性,远超他的想像。
“卫国,这个整体铸造床身,还有这个时效处理工艺…你有把握?”刘总工抬头。
李卫国点头:“理论上是可行的。当然,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杨爱国一拍大腿:“困难怕什么!只要有方向,有理论支撑,我们就能干!”
他看向李卫国:“这个方案,我批准了!需要什么支持,厂里全力配合!”
压抑了几天的愁云,似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李卫国:“厂长,我需要铸造车间的配合。尤其是他们的老师傅,经验丰富,很多工艺细节需要他们把关。”
杨爱国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滯。
“铸造车间…”他沉吟片刻,“铸造车间的主任王喜奎,是我们厂里资格最老的一批工匠,技术没得说,就是那个脾气……”
杨爱国嘆了口气:“他啊,最迷信苏联那套標准,对新东西,向来是不太感冒的。”
“要让他点头,怕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