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征服临近空间的壮志豪情尚未冷却,李卫国拋出的新议题,就让刚刚沸腾的空气重新凝固。
“智能诊断与自修復?”钱秉穹的指关节一下下敲著桌面,那声音沉闷而压抑,“卫国,发动机是机器,不是人!它怎么知道自己哪里『生病』了?”
他將一份草案推到桌子中央,那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传感器节点。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你要在发动机的五臟六腑里塞进几千个『耳朵』和『眼睛』?它们传回来的信息乱成一锅粥,你怎么听?怎么看?这根本不是诊断,这是噪音!”
“我更关心它怎么『思考』。”孙德海扶了扶眼镜,他的问题永远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基於机器学习的故障诊断?我们连机器怎么学习都搞不清楚!你这是在教发动机『感觉』自己不舒服?万一它在万米高空『感觉』错了呢?这是拿飞行员的命在赌博!”
一个斥之为痴人说梦。
一个断言为天方夜谭。
给发动机装上大脑的想法,在两位泰斗现实主义的铁壁前,被撞得粉碎。
……
四合院里,傻柱正拿著一个不知从哪淘换来的听诊器,有模有样地按在一个邻居大婶的后背上,听了半天,憋出一句。
“你这……是肺里有风啊,得多喝热水。”
院里的人都笑了起来。
棒梗蹲在一旁,好奇地看著那根能听到“声音”的管子。
李卫国走过去,也蹲了下来。
“棒梗,你看傻柱叔叔在干嘛?”
“他在听声音,学著当大夫。”
“对。”李卫-国指了指那听诊器,“那个东西,就是『传感器』,它能收集到我们耳朵听不见的信息。傻柱的大脑,就是『处理器』,他把听到的声音,跟他知道的那些病对比,这就叫『模式识別』。”
他从兜里掏出两枚硬幣,一枚在太阳下晒得滚烫,一枚刚从井水里捞出来。
“你摸摸看。”
棒梗伸出小手,摸了摸热的,又碰了碰凉的,立刻缩了回来。
“一个烫,一个凉。”
“你的手,就是传感器。你的大脑,就是处理器。”李卫国看著棒梗,“现在,我们要在发动机的每一个角落,都安上这样一只『小手』。它不需要会思考,只需要告诉我们,这里是烫了,还是凉了,是抖得快了,还是慢了。当几千只『小手』同时把信息告诉我们,我们就能画出一张发动机的『健康地图』。”
棒梗似懂非懂,但他觉得,给机器安上几千只“小手”,是件很酷的事。
……
意识深处,【虚擬工业实验室】的界面,幽光闪烁。
【故障预测模块已启动……】
【材料分析模块已启动……】
李卫国的意念,在虚擬空间中飞速构建。
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钱秉穹的“噪音”困境。
【方案推演:引入压电陶瓷材料,构建自供电微型无线传感器……】
无数个比米粒还小的传感器模型,在虚擬空间中生成。它们不需要电线,只需要从发动机自身的振动中汲取能量,再將数据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出去。
没有了复杂的线缆,也就没有了信號的干扰和串扰。
第二个问题,是孙德海的“感觉”困境。
【方案推演:构建基於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算法……】
李卫国没有去挑战这个时代无法理解的“机器学习”,而是换了一种方式。
他在虚擬实验室中,模擬了数千万次发动机从正常到损毁的全过程。
每一次叶片断裂,每一次轴承磨损,每一次燃烧不稳,其前兆数据都被一一记录,形成了一条条无可辩驳的因果链。
【如果a传感器温度超標5%,同时b传感器振动频率偏移0.1%,则c部件在未来10小时內发生疲劳断裂的概率为99.7%……】
这不是“感觉”,这是基於海量数据的、冷酷的逻辑推理。
……
红星轧钢厂,特种实验车间。
钱秉穹和孙德海,正带著各自最得意的学生,表情复杂地看著一台正在运行的“崑崙”发动机。
在他们面前的巨大屏幕上,是一个发动机的三维透视图,上面布满了成百上千个绿色的光点,像一片寧静的星空。
“这些……就是你说的『小手』?”钱秉穹的声音有些乾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