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国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看著棒梗,像是在布置一个绝密任务。
“你去,组织院里的小伙伴们,就办一个『玩具交换大会』。你来定规矩,怎么才能换得公平?一个铁皮青蛙,能换几个玻璃弹珠?谁来记帐,保证没人赖皮?这就是『平台效应』和『交易规则』。”
棒梗的眼睛也亮了,他仿佛接到了一个比任何作业都有趣的挑战,一溜烟地跑去召集他的“部下”了。
李卫国看著他的背影,思绪早已飞出了这个小院。
共享,而不是集中。
平台,而不是仓库。
规则,而不是命令。
……
意识深处,【虚擬工业实验室】的界面,幽光闪烁。
钱秉穹的“坟墓”警告和孙德海的“垃圾场”断言,如同两座大山,压在虚擬模型的顶端。
【云平台设计模块已启动……】
【危机预警模块已激活……】
【法则级权限:灵感火,已触发!】
李卫国的意念,没有去构建一个庞大的、中心的“数据仓库”。
【方案推演:构建“去中心化工业云架构”……】
虚擬空间中,无数个代表著工厂、研究所的“节点”浮现出来。它们各自独立,数据保留在本地。它们之间连接的不是管道,而是一张巨大的、平等的网。没有中心,就没有被一锅端的风险。
接著,是解决孙德海的“巴別塔”问题。
【方案推演:构建基於“智能合约(早期概念)”的资源共享机制……】
一个全新的协议被设计出来。它像一个全能的、绝对公正的翻译官和仲裁者。
a工厂想使用b工厂的某个软体,它们就签订一个“智能合约”。合约规定了数据格式如何自动转换,使用时长多少,计算资源如何计费。一旦达成,程序自动执行,不可篡改,不可抵赖。
这不再是强制整合,而是自愿加入、按需交易的“市集”。
一个將安全与共享、独立与协作完美统一的工业网际网路蓝图,在李卫国的脑海中,最终定格。
……
当这份全新的、以“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约”为核心的方案,以及那个生动的“院內换物”比喻,被再次呈现在最高级別的会议上时,钱秉穹和孙德海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们穷尽一生经验提出的所有致命障碍,都被一种更底层的、更巧妙的逻辑,完全绕了过去。
几天后,一个史无前例的国家级项目组成立了。
“红星工业云平台”,正式启动试点。
没有盛大的仪式,第一批包括红星轧钢厂在內的数十家重点工厂和科研机构,被接入了这张看不见的“云端之网”。
奇蹟发生了。
一家苦於没有超算资源的小型研究所,通过“云平台”调用了国家计算中心的算力,一夜之间完成了过去需要一年的模擬。
一家掌握先进焊接工艺的工厂,將自己的技术打包成“应用”,授权给其他工厂使用,获得了丰厚的“技术租金”。
整个国內工业界,都感受到了这股来自云端的、前所未有的活力风暴。
……
与此同时,四合院里正洋溢著一种近乎疯狂的喜庆。
贾张氏高高举著一张烫金的证书,在院子中央唾沫横飞。
“看见没!全国青少年编程竞赛,一等奖!清华大学!破格特招!我孙子!国家未来的云计算专家!”
她清了清嗓子,对著围观的邻居们宣布。
“什么叫云?我跟你们说,就是神仙的算盘!明儿个!我就在院里办个『少儿编程启蒙班』,让我孙子亲口教你们!以后让你们家的娃,都当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