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北平,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地方。与那些最先开放的城市一样,这里正经歷著前所未有的文化衝击。普通百姓对变化的感知,往往来自於街头那些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们的存在仿佛在提醒著这个古老城市的剧变。
曾经依靠朝廷俸禄生活的旗人,如今已因生计所迫,纷纷离开了北平。即便是那些有编制的旗人,也因断了生计而哀嘆洋人的强大与命运的不济。
知识分子中,有些人受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启发,选择远赴海外留学。隨著新学的兴起,他们的打扮和做派变得既不完全西化,也不全然传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洋不洋,中不中”的风格。
走在北平的街头,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有依然留著长辫的旗人,也有剪了辫子却披头散髮的普通百姓,还有那些早已剃了短髮、如今头髮梳得整整齐齐的新派人士。
皮鞋、自行车、香水、文明杖等洋货开始在商铺中售卖,西洋钟成了有钱人家的標配,怀表则成了炫耀財富的象徵。
曾经的四九城,道路多是黄土夯实的土路,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要在路上洒水,以防尘土飞扬。
如今,有钱的王公贝勒和商贾们在自己的胡同里舖上了青石板,再也不用担心雨天泥泞的尷尬。
洋人也对这样的道路感到不满,於是在他们经常出入的几条路上进行了铺设。轿子逐渐退出了歷史舞台,富贵人家继续乘坐马车,而学者、医生等有地位有资產的人则开始选择人力车。
於是,在北平的街头,你可以看到披著长发、穿著传统服饰的旗人坐在人力车上;也可以看到穿著长衫、留著短髮的学者匆匆拦下人力车赶路;甚至还有洋人手持文明杖、身著礼服,坐上人力车。而一些学生则骑著自行车,灵活地穿梭在胡同之间。
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新旧交织中悄然改变。陆嘉衍豪掷五千大洋,几乎掏空了家底,在大沽的地皮上建造了三间宅子。
如今,工程正式动工,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並请学校的美术老师绘製了平面图。设计包括两个三进的四合院,在大沽置下的地皮上勾勒出一片新天地——两座青砖灰瓦的三进四合院傍著一栋红砖尖顶的西洋小楼,楼前还圈著片精巧的西式园。
民国时期的商人,远比后世更有原则。他们收了钱便踏踏实实做事,尤其是那些有身份的商人,格外爱惜自己的声誉,生怕別人说出一句不好。
陆嘉衍明白这一点,他备足了钱款,但后世的谨慎,还是让他选择按照工程进度分批支付。他时常抽空前往大沽查看进度,亲自结算工钱。
这座宅子,不仅是陆嘉衍对未来的投资,更是他財富猛增的伏笔。泥瓦匠们挑著扁担穿梭,担子里青砖与红砖混在一处。四合院比较传统,可以卖给避难的富贵老人。而西洋小楼则象徵著时代的变迁。適合厌倦斗爭年轻新潮的人士居住。
造房子的预算最初只是一个数字,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园里的太湖石假山、檐角蹲著的石兽、汉白玉雕的西式天使、景泰蓝的莲灯盏,这些使预算也在不断攀升。幸好,陆嘉衍的生意越做越大,资金充裕,完全能够应对这些额外的开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