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推进器的驱动方式和传统的航空航天推进器截然不同,它的效率要高得多。”
杨辰用遥控器上发射的雷射指向投影幕布中的图表。
“这意味著,在携带等量....嗯,等量燃料的情况下,它能让飞行器飞的更远,持续时间也显著延长。”
杨辰在进行介绍的时候,差点將聚变反应堆这项技术顺嘴说出来,好在反应快,及时改口。
此刻屏幕上展示出的是一系列由周瑶精心整理、反覆核实的记录。
原型机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曲线,以及在真空舱內模擬的太空严苛环境下的出色表现图表。
杨辰介绍的时候,李卫国坐在会议室內专注的看著。
有时候会微微頷首,这时候周瑶总能及时又迅速的从面前的文件中找出对应的报告递过去。
郑飞光站在展示台边上,离子推进器的合金模型就放在上面。
当杨辰在幕布前提到设备是如何在特殊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时候。
郑飞光熟练的在模型上指示关键部位进行示意,虽然略带紧张,但是动作非常到位。
匯报结束后,航五的专家们提出的问题接踵而来,好在团队提前做了预案。
有人问道材料的耐受能力,周瑶这边立刻提供材料的疲劳极限测试记录。
有人关心在真空环境下的具体操作细节,杨辰结合测试数据和郑飞光那边的模型进行拆解说明。
还有人问及不同尺寸的飞行器的適配潜力,杨辰则坦言原型机的尺寸是实验室內能做的最小尺寸,可以在后续进行不同规格的设计。
李卫国在专家团內的其他人不再询问其他问题之后。
开口对杨辰说道。
“好了,说的够清楚了,现在,带我们去看看它真正的样子吧。”
烛光实验室的三人,互相看了一眼,答应了李卫国的请求。
收拾好东西后,带领专家团的人向著烛光实验室的方向走去。
电梯门打开,烛光实验室內,离子推进器原型机静静的摆放在真空舱內的测试台上。
原型机经过郑飞光的整理,机身整洁,关键部件贴著標籤。
航五的专家们在进入实验室后,立刻围拢过去。
態度比刚才在会议室內更专业和专注。
小心翼翼的观察著设备的每一个角落。
触摸原型机材料表面感受质感,用手轻轻敲击设备外壁。
侧耳倾听传出来的回音,藉此来判断內部的状况。
李卫国没有参与进去,而是默默扫视原型机。
在看到原型机连接能源的高压电模组后,端详许久。
似乎在確认什么。
整个过程中,烛光实验室三人都安静的站在一边。
隨时准备回应专家提出的问题。
专家们围著原型机时不时的低声交流几句,在交流中频频点头。
评估接近尾声,专家们开始陆续离开原型机旁边。
在三人送航五的专家们离开烛光实验室的时候。
李卫国走在最后面。
他站在原地將双手插在衣服兜里,走之前目光还没有离开离子推进器。
仿佛是在衡量著什么。
最后迈步走出实验室门口,却又停了下来。
回头对著准备送他们出去的杨辰、郑飞光和周瑶三人说道。
“你们的工作做得很扎实,不错。”
“这个设计思路,用在深空探测上,尤其是对效率要求高、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的场合,很有想法。”
说完后李卫国特意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们院里啊,接下来有些月球和火星相关的任务,需要的正是这类能在严苛环境下高效持久工作的推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