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成民间的一句谚语,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家庭环境对於一个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且影响深远的。”
林辰缓缓说道:“从一个人呱呱坠地那刻起,父母家人对婴儿的照料、呵护程度差异,会让婴儿发展出不同类型的依恋,继而影响到他未来处理人际关係的行为模式。”
田曦微激动地举手道:“这个我在网上刷到过,记得有安全型、迴避型之类的。”
“上世纪60年代末,有发展心理学家通过三组对照实验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当婴儿飢饿、尿床、受惊时,假如照料者总能第一时间进行照料,受到呵护的婴儿就会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別人身上获得安全和友善。
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就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们能快乐地与人交往,且善於和他人发展出轻鬆信任的人际关係。”
田曦微听到这,指了指自己道:“我感觉我就是这个类型!”
眾人皆是认可地笑了笑,没毛病,小田確实挺社牛的。
林辰继续说道:“如果照料者对婴儿的照顾存在巨大落差,时而积极热情,时而敷衍烦躁,孩子就会对他人產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
焦虑-矛盾型的孩子与他人交际时,容易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听上去有点类似於常说的討好型人格。”刘茜茜评价道。
“最后第三组婴儿,照料者在照顾孩子时相当勉强,甚至带著强烈的抗拒或敌对態度。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从而在人际关係中畏缩不前,表现出迴避型依恋。
迴避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怀疑和迁怒,难以建立起信任、亲密的人际关係。”
眾人下意识地想到了,那些从小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
他们也正如林辰所说的那般,时刻保持和他人的距离,拒绝发生亲密的接触。
林辰接著讲解道:“时间来到80年代末期,又有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处理亲密关係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依恋类型由此被广泛研究。
人际关係专家巴塞洛繆提出,成年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分別是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第一种安全型,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可以说完全相同。
第二种痴迷型,则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从名字就能非常直观地明白,这类人过度地寻求认可,沉溺於人际关係,担心关係破裂。
剩下两种类型,属於两种不同性质的迴避型。
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因此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係。他们內心是渴望被人喜欢的,但更害怕自己因此离不开別人。
而疏离型的人则认为,和他人建立亲密关係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相信自己能够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刘茜茜耐心听完,看向林辰问道:“林辰,那你属於哪种依恋类型呢?安全型、恐惧型和疏离型的特点,在你的身上似乎都有所体现?”